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学具操作要做好“三个”服务

作者:陈新福




  学具操作是学生通过有序的一系列操作,然后对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操作的结果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与归纳,从中获得新的认识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确定的思考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操作的“结果”,可能是操作过程中某个“环节”,也可能是操作的“前与后的对比”等,也就是说学具操作既包含了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也存在教学所不需要的“成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具操作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处理,从操作中提取或预留给学生数学学习所需的“对象”,集中学习时间,提高学具操作的实效性。
  
  一、 学具操作要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服务
  
  在教学二年级的《平均分》这一课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知道《平均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体会到一个一个地分;或者几个几个地分;还可以先几个几个分,剩余的继续分,使每份同样多。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学生才会有亲身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生动地用语言来描述“平均分”的含义。
  
  几次课堂教学,我们都让学生先进行学具操作,然后汇报结果。教学后我们都出现了一个“两难”问题。即在学生进行操作后进行的汇报中,除了汇报出“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的结果每份是3个桃子”外,也展现了这个学生分的具体过程。“第一个学生”的方法对其他学生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别的孩子一旦看到就会效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经过深入的思考后,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修改,决定调整操作流程。
  第一步:说一说,你认为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的结果是每份几个?
  第二步:看一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的前后两幅图(见图1,图2)
  第三步:摆一摆,要使每份3个桃子,你会怎样分?
  经过这样的操作调整后,呈现在学生操作前后的图片,直接明了地确定操作的内容,这样与让学生直接进行操作相比,突出了学习目的性,将教学的重点从“什么是平均分”转移为“怎样才能平均分”。结果,学生有了多种分法,有的是“左1个,右1个,一直把6个桃子分完”;有的是“左3个,右也3个”;有的是“左先分2个,右也分2个,这时还剩余2个就左再分1个,右也分1个”等,切实提高了操作的有效性。
  
  
  二、 学具操作要为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服务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直观、简单,但考虑到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学生对“简单”的知识学习起来是“并不简单”。很多教学内容,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后,我们认为学生应该理解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在学生操作的“结果”进行“再操作”,进一步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的本质特征。
  比如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本课的教学重要点是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单位“1”。分数的再认识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个学习难点。笔者十几年间,前后进行了多次的课堂教学,教学中都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安排折一折、画一画等学习环节,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然而,教学后总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有困难。如下面这道填空题:
  练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成2/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后,我们发现:在数量为几作单位“1”的题目里,当学生写分数的时候,平均分成几份是明确的,如本题中是“3”;表示的几份也是确定的,如本题中是“1”。然而受视觉的影响,学生看到所表示的一份里有“2个”圆圈。该如何解决这个学习矛盾呢?
  经过深入的思考后,我们决定在折一折、画一画后,再安排一个教学环节,对图3进行“新”的操作,如下(图4)
  通过增加“再操作”环节,学生就非常明确地知道:阴影部分占这幅图的1/3,阴影部分实质是这幅图3份中的1份。如此,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 学具操作要为学生数学地思考服务
  
  学具操作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教师需要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感悟、体会、形成数学概念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然而,学具操作有时却难以体现以上两个教学价值取向。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自学书本后,在课堂上都能通过先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出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或者将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最后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数学知识,但却无法理解“测量法”与“撕拼法”在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时所具有的内在区别,不能很好地形成数学思考,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呢?
  经过几次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对学具操作的过程进行一定的“管理”,第一个环节是:用“测量法”初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左右”这一数学判断,因为动手操作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三个内角的和大约是180度。第二个环节是:用“撕拼法”将三角形内角通过撕、拼转化为平角,从而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数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操作环节上的区分与调整,两种学习策略的“内在规定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充分体验到“测量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但具有一定的误差;而“撕拼法”是应用转化的思想,借助平角概念进行数学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可信、确定。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体会到了数学的严密性,同时也对学具操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