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起来

作者:吴民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必修课程,它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好载体。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摆设,虽然课表上有,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怎样才能使这门新的课程生机勃勃起来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改革评价机制这根指挥棒
  
  评价机制就是指挥棒,是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晴雨表”。既然“分数还是硬道理”,上级主管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是“阿拉伯数字”;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数据是“升学率”;家长选择学校的依据还是看其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多少,所以没有多少学校愿意真心实意地搞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起来,首先我们的上级领导要改变评价机制,不能以分数定胜败,不能以升学率为唯一指标,而要制定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方案,从“指挥棒”的高度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使其强行入轨。
  其次学校要重视,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操作者,一旦校长重视,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为此,校长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扭转“唯分是从”的思想,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一切便利。
  再次家长要配合。家长要放远眼光,克服短视行为,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离开了家长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了“同盟军”,失去了合力。
  
  二、 剪掉安全问题这条“高压线”
  
  学校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安全问题无小事,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学校就成了“第一被告”,校长也难逃责任,麻烦接踵而来。为减少风险系数,确保平安无事,学校往往不愿让学生“走出去”冒风险。
  安全问题固然不容忽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安全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校长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考虑安全问题而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只要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加以重视,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群策群力,措施到位,防范有力,安全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三、 搬走师资素质这块“绊脚石”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因为是全新的课程领域,该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专业训练。因此,目前师资素质普遍偏低已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常开展。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我们要因才“设”教。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好自己已有的教师资源,一般可以先从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能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在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在某个领域内具有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来担任。目前师资配备较为理想的组合是: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
  我们还要强化培训。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它要求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校本培训恰恰是基于学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培训,因此校本培训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必须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我们还可以借鸡生蛋。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需要学生经常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要很好地开展好这些活动,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帮助。对于一些有用的社会力量,学校要加以充分利用。如可以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官员等,依托他们的力量,通过“借脑袋”的方式,缓解和弥补学校师资紧缺的难题,提高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