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慎用孤立教育

作者:谭亚西




  [案例]某班一位男生气冲冲地跑进老师的办公室,边哭边大声质问他的班主任:“×老师,你为什么不许同学们和我交朋友?”这位孩子根本没有一点儿对老师的尊重。“孩子,你消消气儿,有话慢慢说……”这位男生没等老师说完,情绪难抑的他反而把嗓音提高了八度:“×老师你是人,我也是人,你有权利,我也有权利,凭什么要那样做!”……这位男生似乎得理不饶人,非要找班主任理论出个究竟。办公室里所有老师都被这位孩子的异常表现和超乎寻常的理由镇住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小伟是个脾气暴躁、桀骜不驯的孩子,课上老是管不住自己,经常影响周围的同学学习,甚至有时还和任课老师顶嘴,课间欺负同学也是常有的事,哪怕是刚刚受到批评教育也会马上又犯。那天小伟和另一个男生小博在一起玩时闹了一点儿小矛盾,趁小博不注意便腾空一脚踢在他的肚皮上,刚好被班主任路过时发现。班主任安顿好哭丧着脸的小博后,便急冲冲地走进教室对着全班同学严肃地宣布:“从今以后,不许任何同学和小伟交朋友,谁违反就批评谁!”班主任说完刚回到办公室坐下,便发生了上面的一幕。
  [反思]笔者就“不许和他交朋友了”这种做法走访了一些班主任,许多年轻班主任都表示对待天性顽劣、屡教不改的学生曾经用过此招,认为这种办法行之有效,无论多么不听话的孩子也会被“制服”,甚至变得温驯善良。
  诚然,每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可能遇到“孺子不可教”的顽童,为教育他们,一些老师可谓是绞尽脑汁,结果收效甚微。他们不得不摇头感喟朽木不可雕也,于是那些“不教之材”就成了他们管理的“叛逆者”、“眼中钉”。老师一旦规定“不让同学们和他交朋友”后,这些另类孩子往往只能独来独往,形单影只地出现在墙角、同学的身后,孤独地守望着同伴的欢乐;常常招来的是同学们鄙夷的目光,唾弃的言语。渐渐地,这些“劣童”不得不百依百顺、俯首贴耳。
  毋庸置疑,拒绝孩子间的合作、交往是侵犯孩子的人身自由,剥夺孩子的人身权利的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惩罚,一种可怕的软暴力,不光是对“违规”孩子的心理歧视,而且对每一个孩子都会造成无形的心理伤害,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策]面对“劣性十足”的孩子,如果采取高压强制的班级管理制度、生硬的理论说教方式去教育他们,学生即使在表面上接受,心中也会充满无限的愤懑和委屈。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对抗的心理,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班主任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转化这类学生。
  分析孩子心理,实施心理救助。行为不良的孩子往往来自单亲或父母不和以及父母有陋习的家庭,另外家庭周边环境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家访、采访邻居和孩子促膝谈心等方式,从孩子的家庭结构、环境影响因素去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找到他们形成不良心理的症结所在。然后请求家长的配合,同伴的帮助,必要时还可以咨询心理专家,把握好时机,合理疏导,让这些孩子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愿望,走出焦虑、抑郁的心理困境,从而逐步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发现学生优势,树立成长信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在多种智能中会有一种或两种智能特别突出,要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发现学生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有的语文、逻辑数学智能有优势,有的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突出,有的音乐、人际智能特别等。作为班主任应对学生智能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又是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让音乐突出的学生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文娱活动,让体育尖子带领同学参加运动会,让善于交际的学生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等。对于“另类”学生,班主任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应该在孩子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表扬,还可以适当让他们参加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以此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
  采取合理措施,促进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班主任要拥有宽广的胸襟,以宽容的心态去善待学生;以平等的身份、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去接纳和感染学生。要营建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如:遇到学生的过激行为,可以从关心他们生活入手,以退为进;遇到学生倨傲不逊,可以通过讲故事,旁敲侧击;遇到学生拒谏饰非,可以采取教师自罚、情境感化等。只有通过一些人性化的教育手段,让这些孩子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同伴的信任和温暖,他们才会主动融入集体,树立自信,从而健康成长。
  育人是一门技巧,又是一门艺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面对班级的另类学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征去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采取疏离、冷落的教育方式去对待他们是不对的,教师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