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与解读

作者:成汉平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3课。
  教材说明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革命练习曲》。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题。
  2.出示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屏幕显示:雾霭疾驰蜡烛勉励深渊 呐喊 催人奋起 悲愤欲绝亡国之恨与世长辞)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
  3.再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 研读文本
  1.默读第一段,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1)简介背景,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国土沦陷,难以生存;国内已经没有创作的环境;作为音乐家,用自己的作品唤起民众进行抗争才是更好的爱国方式……)
  (2)相机理解 “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解读】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材料,学会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读、充分地悟、充分地想,与文本对话,主动地捕捉、搜集、处理与探究相关的信息,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 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记识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2.指导学生在方格中描红,临写。
  五、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并且研读了第一自然段,下面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
  1.屏幕显示:感 动 激 动 郑 重 回 首
  悲愤欲绝 日夜思念 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 亡国之恨 与世长辞
  2.指名读。要求:准确、流利、有味。
  3.你能用上这些词语大致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4.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解读】这组词串,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主人公的爱国热忱,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读好词串,既复习了词语,又回顾了文本,同时再次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5.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肖邦,感受肖邦。
  二、 研读悟情
  1.品味“依依惜别”。
  过渡: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人民从此颠沛流离,年轻有为的肖邦在当时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是1830年11月的一天——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咏唱送别曲、深情叮嘱、赠送泥土、登车告别等情景。)
  (2)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面,让我们通过读,去感受当时的情景。
  ①出示:在城郊……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②自由读,指名读,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③他感动的是什么?他激动的又是什么?
  ④朗读体会。
  (3)是啊,他激动不已,却一句话都没说,出示:他郑重地……疾驰而去。
  ①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语会一下子跳到你的眼前,因为从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肖邦的内心。
  ②从“郑重”和“回首”这两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③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一句话都没说,但他的内心势必翻江倒海,他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说。
  想象、讨论,完成句子练习:
  他想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但是,他一句话都没说,读:“他郑重地……疾驰而去。”
  【解读】研究一个人,就要走进他的内心,和他一起爱,一起恨。在教学“依依惜别”时,抓住“感动”、“激动”、“郑重”、“回首”等词语,品读感悟肖邦临别时对祖国、对亲人、对老师同学的那份难舍难分之情,此时教师巧妙利用文章的空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进行说话练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效地加深了情感体验。
  2.体会“日夜思念”。
  过渡:肖邦带着师生的叮嘱,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深爱的祖国。这一别就是18年,请大家拿出笔,读3、4节,想想,这是个怎样的18年呢?圈画出关键的词句。
  (1)自由读,思考:这是个怎样的18年?圈画相关词句。
  【解读】勿须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一个统领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18年?”就能让学生通过 “日夜思念”、“忧虑”“工作、工作、再工作”等关键词句体会到他对事业的那份执着,对祖国的那份挚爱。
  (2)起义的失败,令肖邦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大家想听吗?
  (3)放《革命练习曲》欣赏,从铿锵有力的节奏中,从催人奋起的旋律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解读】适时地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感受作者的满腔悲愤,想象波兰人民在乐曲的感召下奋起抗争的情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欣赏想象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过渡:那么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全部倾注在音乐创作上的呢?
  (4)静心默读第4节。
  ①想想,读了这一段后,你的头脑中会跳出哪些词语?(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情感都融进文本去读。
  3.感受“至死不忘”。
  (1)配乐,语言渲染:为了至爱的祖国和人民,肖邦彻夜的作曲,忘我的工作,疲劳加上忧愤,这个天才音乐家最终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啊,他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句话: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①自由读。思考: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行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②朗读体会。
  【解读】在凄婉的背景音乐下,通过“紧紧握着”、“喃喃地”、“长眠”等词语的品读、感悟,学生深深地被肖邦那种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情感所打动,所震撼,无不为之动容。
   过渡:就这样,他带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啊。
  三、 拓展升华
  1.补充: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心脏被带回祖国,存放于华沙的教堂中;另外朋友们还将他那保存了19年的泥土撒在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的墓中,他永远和他深爱的祖国、人民在一起。
  2.练笔抒情:
  播放音乐,激情渲染
  把所有的情装进你心里,在你的笔下流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琴声诉说;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你是这样的人……
  3.那么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里,肖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请把你感受到的肖邦,用简洁凝练的语句写下来。(巡视,个别交流)
  4.在哀婉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流朗诵学生的肺腑之言,升华情感。
  【解读】在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时,恰到好处地将语言训练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抒写心声的契机,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触及心灵,最后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声音,让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精彩感人的语言,更感受到了孩子们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提升,生命的成长。
  四、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感受到了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壮美旋律,我们的灵魂再一次得到了洗礼。
  五、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有条件的听一听肖邦的钢琴曲,感受其音乐的魅力。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