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公开课,也可以这样评价

作者:谭亚西




  近日,我有幸做了一所学校赛课活动的评委。每节课,评委手持评课标准,按部就班,对照评价,当场评分。看着精心设计、面面俱到的评课标准,我可傻了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使用等近20个指标要一一核对,评课者可谓是眼花缭乱、措手不及。
  一节课的评价一定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我们要化繁为简。一节课的成败要看学生获得的多少,即言语习得、技能发展、情感体验是否充分,是否有成效,这些完全能够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不正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高超教艺吗?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表演才能”不正可以以学生为鉴吗?
  
  一节好课,要看学生能否充分地学
  
  所谓“充分地学”是指学生的参与度强,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参与的热情度高。这一点就是看授课者是不是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以发挥。
  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能够保持在一种持久的亢奋的学习状态中。在教学预设与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发生冲突时,授课者能否根据学生所需灵活调整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与课堂不和谐的偶然现象,授课者能否根据教学经验,临阵不乱,运用教学智慧,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
  要让学生“充分地学”,不能是部分学生,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遇到学困生更要像呵护花蕾一样,珍视他们,等待他们开放的时间。教师的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这一指标衡量了教师的课堂角色是否转换,教学的一切是否以发展学生为根本,这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
  
  一节好课,要看学生是否学得充分
  
  “学得充分”是指学生的获得度大,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评价一节课中学生的所获,要看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知的多少,习得了哪些学习方法,是否有充分的情感体验。这些评课者完全能够从师生的对话交流中评判出来。
  当然在一节课里,不是学生接受的信息量越多越好,也不是非得面面俱到。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授课者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要有重点、有重心地进行教学,把握好授予的度,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学有所获。目前的许多公开课仍然处于两个极端,有的囿于文本,翻来覆去地讲解,让学生的思维在教材中打转儿;有的为了“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大量引经据典,制作精美课件,让学生天南海北走了个来回,结果学生迷迷糊糊,令听课者也倍感玄乎!
  “学生学得充分”就是要求教师能恰当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差异,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一节好课,要看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
  
  “学得轻松愉快”是指课堂生活的质量,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课堂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存在的。这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当前,在许多课堂中,教师仍然处于霸主地位,知识霸权,言语霸权依然严重,不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蹲下身子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学生只能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应然接受,他们根本体验不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泯灭其求知的欲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一节好课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教师应该为学生建构一个师生、生生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自由、开放、民主的环境中成长。教师朴素得体的衣着,自然大方的仪态,激励而恰当的评价,平等和谐的交流对话都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古人说得好:“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也是完整人的精神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享受成功和快乐,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幸福。
  公开课为常态课教学提供了研究的范例,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只有具备以上三个必要指标,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