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指导

作者:莫新民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既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这项改革中如何扮演好角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中教师指导的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指导的难点主要指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时难以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没有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我在调查中发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95%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2.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意识地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要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97%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仍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3.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
  
  二、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
  
  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本人认为,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明确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落实教师指导行为,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活动主题的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指导、学生评价方案等。
  2.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日本广岛县教育厅研制的“综合学习时间”(文部科学省于2002年12月修订的《学习指导纲要》将其改为“综合学习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学会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访谈”、“搜集资料”,而不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否则,“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要有基本的规范和常规,这些常规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内室内活动指导行为、校外活动指导行为等。
  4.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中三年级初步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论指导系列。我觉得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方面,应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论的指导要把专题讲座和方法实践结合起来,方法论的指导不能陷入知识的系统讲授的局限。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指导的要求
  
  1.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本身需要每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尤其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观认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另外,在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的今天,教师应有吐故纳新,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的思想,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进而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教育观念方面应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正确的基础教育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认为: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是基础教育的宗旨。要有正确的基础教育学生观,即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能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存在是天然的,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
  新的教学观应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科教师应更新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综合实践课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世界交互作用和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追求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努力实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和谐统一。
  3.在新的能力方面应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的调整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都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冲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既给教师提升自我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教学艺术素养,不断提高组织教学内容与教育活动的能力,提高文字表述能力,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以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比如不但让学生参加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或社区环境治理的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还初步设计某一地区治理河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和整改方案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练习、操作、甚至实践,都难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本身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这是人类社会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所必需的,也是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所必需的,同时还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所必需的,这也是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所必需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离不了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应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识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素质教育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