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呼唤传统家访

作者:吕 赟




  “嘀……”手机来短信了。每天这个时候手机都会收到女儿所读幼儿园的班主任通过“校园及时通”发来的短信,内容大致都是一些孩子当天在幼儿园的表现、今天老师的授课内容、老师对家长提的一些要求等等。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很高兴看到这些短信,因为这便于我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能使我晚上更好地和女儿进行沟通。但是,一连几个月,每天手机短信中都是一些如同一个模版里“克隆”出来的、大同小异的内容,笔者阅读着这些生硬的、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字眼,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涌上心头:难道这“校园及时通”就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家访了吗?
  毋庸置疑,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和电脑逐渐普及,在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日趋便利的今天,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打电话、发短信、MSN、QQ、电子邮件……电子通讯工具几乎已经成为家校沟通的全新方式,而传统“走家串户”式家访日渐式微,大有被新型“电子家访”取代之势。当然,笔者并非否认“电子家访”,确实“电子家访”有其方便、快捷的优点,特别是遇到一些学生生病或出走等紧急情况时,老师与家长利用电话直接联系,往往可以赢得时间,使相关事件的处理更加及时。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分为二的特性:电话联系多了,直接见面少了;被动地解决问题多了,主动地了解情况少了。可见,“电子家访”与传统的教师登门家访相比,教师难以切身体验学生赖以成长的家庭环境与社区环境,同时与家长交流感情的机会也少了。而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让家长感觉到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通朋友,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家长更乐意与教师配合,更好地关注孩子成长。可以这么说,一次握手、一个眼神就能传递的情感信息,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话里是难以感受到的。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的教育需要形成“双管齐下”的合力,但教育合力必须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可在电话里与网络中,教师与家长难以形成情感的共鸣,又怎么能形成一个效果良好的“双管齐下”的教育合力呢?
  众所周知,登门家访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法宝”之一。一个学生真正的表现只有在最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例如在登门家访时,我们教师可以一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一方面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包括孩子的待人接物的礼貌态度、生活习惯等,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因人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有,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很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电子家访”的过程中很难通过一时半会儿沟通、解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有相关学者称家庭教育的功效是学校教育的2.5倍,因为家长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阅历,有着不同的专长,这些是完全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我们教师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家长,与家长密切沟通,就能够调动家长的力量与潜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多元化、立体化,这样的教育就能够事半功倍。
  当然,我们教师“电子家访”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我们可以因“生”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家访形式,可以通过电话、MSN、QQ等“电子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但对于一些重点对象如行为或心理有偏差的学生、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进步或退步的学生等,我们就应该采取传统的家访形式。
  传统的登门家访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另一个世界;登门家访就像一扇打开的门,让我们走进了另外一个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