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怎样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

作者:徐秀娟 朱郁华




  一、 通过模仿,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
  
  我觉得学习书法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大多要描红与仿写,我觉得模仿课就类似于描红与仿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模仿还是需要的。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为教学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对象,把名师的一些具体“招式”从整个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生搬硬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 通过研习,揣摩名师的教学思想
  
  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只是迈出了向名师学习的第一步。只有真正领悟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的真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然而,名师的教学思想往往蕴藏在其精彩课堂技术的背后,需要通过课例研习,解构课堂表象,才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观摩课例、选择视角——组建小组、学习理论——专题研讨、反思自我三步实践流程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从名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考察名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追求。也就是说要透过外在的“形”学到内在的“神”,即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还要学习名师是如何将“形”“神”结合,达到以“神”御“形”、以“形”显“神”的。
  
  三、 通过比较,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一味仿效,跟着别人的思想走,容易导致课堂陷入“跟风态”、“流行秀”的误区,也容易使教师忽视自己教学思想的生成。忽视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不能巧妙应对课堂意外,往往会产生尴尬的局面,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通过“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的专业力量。“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不同名师同一内容课例的比较研究。将不同名师的同一内容课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不同名师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这样,更能看出可学之处和可改之点。二是名师课例与自己课例的比较研究。将自己的课例与名师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让教师用批判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在学习借鉴中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
  名师之所以成名,名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好看”,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则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积淀下来的。因此,学习和借鉴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简单的招式套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纯技术性的操作策略,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模式和技巧。而要学名师的根本,学习支配他们的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同时,还必须广泛阅读,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和突破,一句话,不可能有真正的务实高效的、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