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作者:王廷建 李丽环




  课间操时,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办公桌:“喏,下面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下午上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的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李老师,用我的!”“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老师借杯子,老师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老师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老师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问候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学生见到老师大都会大声问“老师好!”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问好大都点头微笑,而有的老师却视而不见,甚至不予理睬,很少对学生说声“你好”?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却很少享受到“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人们谈到教师不尊重学生时,往往想到的是打骂学生,其实,真正打骂学生的老师是极个别的。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以非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尽管我们也没有打骂学生,但很难说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这种师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多年来弥漫于校园,浸透在师生关系之中。这是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还在有些教师头脑中存在。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学生对平等的渴望远甚于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而与此同时,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接受的教育虽然先于学生,但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传统文化,以“师道尊严”为主体的师生观影响较深,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道德要求,使教师天然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特别是被自己的学生尊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面上看,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
  富兰克林曾说,以恭谦对待上司,说明我尽职;以恭谦对待同事,说明我明理;以恭谦对待弱者,说明我有德。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在对待上司和同事时,都是尽职而明理的。以“有德”要求老师是丝毫不为过的——毕竟,我们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教师只能是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再也不能固守着“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对学生发号施令、肆意捏塑了。况且,热爱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广大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切实从实际行动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只能靠平等来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请从细节做起——比如,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我一定亲手递上;比如面对学生的问好,从心底说声“你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