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调控学生在同伴中的地位

作者:王 艳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最在乎的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在同伴中的威信。老师如果能注意调控学生在同学中的地位,他们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信服老师,也会快乐地学习老师所教的课程。那么如何调控学生在同伴中的地位呢?
  
  一、 走进内心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做老师的首要任务,不了解也就无从教育。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有感情、有灵性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不愉快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在一些学生回答问题表达不清、发言不完整时,大多都是被要求站“一会儿”等待老师、同学们的补充、评判。可是这看似短暂的“一会儿”,对他们来说却是多么痛苦而又漫长啊!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我又在同学面前出丑了。同时这“一会儿”又会在其他同学心目中起到一种怎样的强化作用呢。久而久之他们还敢再发言吗?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类似的教学行为数不胜数,比如:嫌爱告状的孩子事多,批评学生上课爱插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心目中的大事、小事与大人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才能帮助他们在伙伴中树立威信,他们才能尝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焕发出生机。
  
  二、 宽容过失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以后小和尚再也没做过违反寺规的事,而且还非常敬重老禅师。
  老禅师宽容了小和尚的错误,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老禅师声色俱厉地批评他,或者在众僧面前对其教育一番,以期望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在小和尚的内心留下什么呢?我想结果只能是:小和尚从此在老禅师或众僧面前抬不起头来,也许他会因为惧怕而不再违规,但他的自信心、他的潜心苦修的抱负,以及他对老禅师的敬重将不复存在。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就像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智力方面都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些过失,这时只有宽容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鼓励,树立他们的威信,才不至于使他们跌倒不起。
  
  三、 建立共同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崇拜对象由老师逐渐转向同伴中的优秀学生。老师在班上表扬次数最多的学生或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是同学追捧的明星,连家长也经常听到孩子提起这些优秀生的名字。因此,学生在课上良好的表现不仅是为了赢得老师的欣赏,也是为了树立自己在同学中的威望。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建立学习共同体,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共同体里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个性特质的差异等等,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本着自愿的原则,分别让几位思维水平较高和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为学习“小组共同体”。再让“小组共同体”内的成员自愿进行“师徒结队”,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师傅是暂时优秀的学生,而徒弟是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就又组成了一个“师徒共同体”。为了解决优等生不愿带徒弟的问题,可以在评价上规定:只有品质优秀、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才有资格带徒弟,只有带了徒弟的优秀生才有资格在期末参与评“金星”、“银星”、“铜星”。因此学困生是很抢手的,甚至学困生有权选择自己的“师傅”。对于每一个“小组共同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老师和同学也都要给予“捆绑式”的评价,也就是由评价个人转化为评价团队,每一个学习共同体里面只要有一个落后了就将影响这个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共同体内的暂时优秀生不能只顾自己学习,还担负着“让我的队员跟我一样优秀”的任务,因此优等生会主动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告诉学困生;而学困生也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因为自己落后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荣誉,会受到同学的埋怨。比如,在单元测试后,可以根据每个团队的平均分评价每个人。同时在评价上采用评选“进步金星”、“进步银星”的方法来激励他们。这样既关注团队之间的横向比较,又看重每一个团队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既关注了团队,又关注了个人,既树立了各类学生的威信,又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
  
  四、 学会欣赏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具有自尊与自信的孩子一定会在生活中学会自爱、自强,并在自爱中拥有善良、同情和爱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表扬中不断树立自己的自尊与自信,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进步。即使是批评也要穿上表扬的外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确确实实是在关心他。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并最终在我们的育人的园地里开出一朵朵真诚之花、和谐之花、成功之花!
  当然,要想调控每个学生在同伴中的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还是一个长效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胸中装满爱,装满对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我坚信:辛勤耕耘,精心护理,终有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