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跳一跳,摘果子”的新思考

作者:王志民 庄幼民




  我们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但我们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仅仅局限于 “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摘”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跳一跳,摘果子”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一、 观“果”有“欲”——让学生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学中的“果子”,教师要用心进行包装,使其“色彩迷人、香气袭人”,能符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他们看到“果子”时,就有“摘果”的冲动,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即所谓的“观‘果’有欲”。
  这里的“果子”,首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出发,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中提取“原型”,让教学目标在教师预设时更贴近学生学习的起点或原有经验,使“果子”的“色、香、味”具佳,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这种现实的、有意义的“果子”,正是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原型”,是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有效载体。其次,这里“果子”高度的设置,应是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差异、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都有“摘到果子”的可能和信心,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活进取心。观“果”有“欲”,就是要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给数学知识找个原型,让生活与数学相得益彰,活动和数学相映成趣,使数学知识在生活外衣的装饰下显得更加可亲、可爱,让孩子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悟到学习数学的巨大魅力。
  
  二、 取“果”有“道”——让学生会学
  
  有了学生想摘与可摘的“果子”后,如何让他们会“摘”呢?这就要使学生在“果园”里,学会取之有“道”。《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帮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这就是所谓的“道”。“不下水,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当好孩子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里的“道”,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做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学数学”,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自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与人合作、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经验、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因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活动过程,学习是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建立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注重他们的自主建构,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提高他们学会学习的水平。让学生学会取“果”有“道”,就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既让他们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又使其在探索知识发生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创新的方法,培养思考、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探索中得到体验,体验中实现个体的发展。
  
  三、 食“果”有“味”——让学生乐学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摘“果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丰收的喜悦时,引导他们品尝“果的美味”,是维系参与热情和重新激起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品味“佳肴”,并有“回味无穷”的绝妙境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起成功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提供平台,组织实践活动、比赛活动和解决生活问题等场景,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超越,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让孩子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用处,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欣喜和激动。
  
  四、 言“果”有“理”——让学生善学
  
  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分享是人的基本素质。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学会把自己在“观果、取果、食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的氛围,提供给他们分享和切磋的机会,孩子便可在争论中修正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分享中汲取他人的经验。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培养他们合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言“果”有“理”对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大有裨益。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个体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尊重他人。教学中,在与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必须给学生多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必须深入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大家不同的发言,适时进行交流,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造,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上的生成与改造,这样的学习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