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水》教学设计

作者:黄红兰




  设计理念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本文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所教学生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水源充足,根本体会不到缺水地区生活的苦涩。据此,教师积极创设有利于唤醒学生主观认知、构建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活动,补充感性材料,紧扣 “水的珍贵”,通过品词析句,感悟交流,让学生在初读中整体感知,在交流中提升感知,在诵读中内化感知。
  
  课前交流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张照片。问:这是一个________的女孩。
  介绍照片人物:女孩的名字叫李涛涛,10岁,她在寒风中哭泣,身后是干涸的土地,远处一抹绿色映衬着龟裂的大地。这张照片一登出,就轰动了全国,李涛涛因此被全国妇联妇女发展基金会聘请担任“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的公益形象人物,就这样李涛涛带着她没有水的故事走进了千万人的视野。
  设计意图:从欣赏图片入手,拉近学生与缺水地区的生活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形成阅读期待。
  一、 初读课文,感知场面,拨动情感
  1.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水有关的新课文。(板书:水)读题。
  2. 人们常把地球称为“水球”,但世界上多个国家仍然严重缺水,中国就是缺水国之一。作家马朝虎出生在我国一个缺水的地方,在他眼里,水是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3.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一遍。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 师:以你们的生活经历看,什么样的东西称得上珍贵呢?(交流)
  5. 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水源充足,谁都没有把水和最珍贵联系起来。作者为了说明水是最珍贵的东西,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生动的场面。学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留心场面。大作家茅盾先生教育我们,文章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就是整体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第二遍咀嚼,就是品词析句,理解文字意思;第三遍就是把自己的理解用朗读、用语言表达出来。请大家鸟瞰全文,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场面描写?(交流)
  板书:挑水 洗澡 消暑
  设计意图:由课前图片自然导入本课学习,由“留心场面”贯穿全课的学习,学法渗透自然巧妙。
  二、 放手试读,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1. 指名学生读读这些场面描写。读得同学做到正确、流利;听的同学做到字字入耳,听出他读书中的优点。(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2. 认读文中的4个新词。请同学领读:水窖储水钥匙一勺水
  3. 教师相机指导,“匙”读好轻声,出示图片理解“水窖”、“勺”,注意“勺”的字型,中间是一个顿点。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试读,试读中明确朗读要求,力求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结合图片复现词语,理解并书写,词语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不枯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字效果。
  三、 精读第1节,品读“挑水”的辛苦,咀嚼“水的珍贵”
  1.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指读第1小节,其余同学静静思考,从哪些词、句中咀嚼到水的珍贵?
  2. 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1)“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补充:我们这里一吨的水费是2元3角5分,缺水地方一吨的水费超过五十元,而他们的年收入不到一千。
  (2)“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补充1:“十公里”,到泉边要走十公里,挑水回家又要走上十公里。老师课前做了一个调查,从我们学校到暨阳湖公园来回大约十公里,村民们为了挑上一担的水需要走学校到暨阳湖公园两个来回的路。多么辛苦的一担水。
  板:苦
  补充2: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多么不容易的一担水。
  3.小结: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细细咀嚼,不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水的珍贵,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村民因缺水而痛苦的生活。小小的泉眼,遥远的路程,长长的队伍,包含了多少艰辛和沉重啊,所以作者说(引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补充相关内容,充实文本。对语句的反复咀嚼品读,感受语言的质朴和表达力。
  四、 精读第2节,品读“洗澡”的快乐,咀嚼“水的珍贵”
  1.一处很小的泉眼成了全村人生命的源泉,但这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用水的需求。观看短片(播放《美丽的大脚》中期盼下雨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2.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期盼,多少个月月年年的等待,终于等来了这一场雨。指读,其余同学还是静静思考从哪些词、句中咀嚼到水的珍贵?
  3.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补充并评价。
  (1)家家户户建有水窖。
  (2)你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板书:乐
  (3)带着开心、兴奋、惊喜、快乐的心情自由读这段话。(出示孩子洗澡的语句)
  (4)补充:平日里,妈妈给孩子洗脸,只是朝脸上喷一口水,抹一下。一年中,只有夏天和过年时才给孩子洗上两次衣服。现在终于有水洗脸了,有水洗澡了,有水洗衣服了,怎么能不快乐呢?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份快乐的心情?
  指导句中读好:“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张大嘴巴”、“吃”,表扬不光会咀嚼文字还会用朗读来表达的学生,在学生感悟基础上再诵读。
  4.孩子、大人在雨中痛痛快快地洗了一回澡,再来看看,田里的庄稼,家中的动物,路边的树木、小草也在痛痛快快地洗澡、喝水。发挥你们的想象,选择一个内容写一写,说一说。
  田里的庄稼________
  家里的动物________
  路边的树木、小草________
  5. 交流,师生评价。
  6. 下雨了,庄稼笑了,动物笑了,树儿笑了,孩子笑了,所有的动植物,包括干裂的大地都笑了,他们尽情地享受了雨水的抚摸,喝足了水,所以作者说(引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对“洗澡”快乐场面的咀嚼理解,反衬了村民缺雨少水的艰苦生活。引发学生想象庄稼、动物、树木等洗澡的场面既咀嚼到了“水的珍贵”,又培养了学生“说、写”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五、 回顾全文,贯通学法,留下思考
  1. 带着自己的理解,一起朗读1、2小节。
  2.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留心了挑水、洗澡的场面,运用鸟瞰、咀嚼、表达的学习方法感受到了水是村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课后,请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消暑”这一个场面。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挑水”、“洗澡”两个场面,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场面,让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期待,为第2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点,指明方向。
  板书
           水
  留心场面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鸟瞰          挑水  苦
  咀嚼          洗澡  乐
       表达        消暑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