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别让积累运用题遭遇尴尬

作者:王海军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试卷命题也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力图突破以往机械、单调、烦琐的模式。设计好命题形式,选择好命题内容,确定好命题评分方法,使命题能够较好地反映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广大语文教师与教研员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大量接触并制作过许多小学语文测试卷,深感命题在重视语言积累,加强知情整合,贴近学生生活,尊重个体差异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加大了积累运用题的成分,设计了一系列较为有新意的题型,有效地检测出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积累情况,但其中也难免存在着一些缺失与不足,在此,仅摘要性地列举几例,以供交流与探讨。
  
  一、 名言警句——默写超越课标的盲目运用
  
  这两年似乎流行出这样的题目,“请写出你喜欢的两条名言警句”或“请写出两句有关做人处事方面的名言警句”或“请写出一幅你喜欢的对联”等,乍一看挺能体现出考查学生对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的掌握情况,但实际上随意性很大。什么叫“喜欢的”呢?只要是本学期所学的,学生随意写上一条,就可以视为他所喜欢的,至于这一条是不是值得喜欢,喜欢的理由是什么,都不得而知。发展到最后,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付这类题,干脆想出了一些招数,鼓励学生说,既然随意写都可以,那么不如提前准备一两条简单一点、好记好背的,到时候只管往上填写保证不丢分。
  再则,教参对名言警句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借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成语俗语、对联等让学生了解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对个别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可稍作指导,大致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就行了。如果考试非让学生书写出来,就有些勉为其难。笔者观察了这几年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多数学生都难以正确、完整地写出来,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名言警句不少是古人的诗词或文章中的句子,不乏一些难认难写的字,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就算是让教师来写也有些难度,何况是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默写,如果硬要让他们写出来,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他们遇到这种生僻字要么写不出,随便写一个字在那里,要么,为了答对这样的题而不得不下功夫去强记,这显然有悖于新课标对于“只识不写”的字的教学要求,盲目地将背诵与默写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等同起来。而最终呢?既难为了学生,也得不到出题者期待的结果。
  
  二、 写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零乱散漫的活跃
  
  以往考查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名篇中的重点段落,往往是明确指定默写哪一段落,之所以写这一段是因为它要么使用了生动优美的词语,要么运用了多种恰当的艺术手法,要么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要么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总之是值得学生积累的。这两年来,由于担心再出此种题目有不能突出学生自主性之嫌,于是也改成了“写出某某课中你喜欢的段落”。出题者的初衷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想必学生一定会写出文章中那些人尽皆知的重点段落,但却有出人意料的时候。比如,一次期末考试,让学生默写《五彩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多数学生都会顺应出题者的意图,写出了2 、4自然段,因为这两段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表达上来说都是极有代表性的,当然也有少数人写出了第1、3自然段,这也算说得过去,这两段中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偏偏有少数的学生钻了题目要求的空子,写出了结尾的那一段,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原来,神奇的五彩池不在天上,就在人间。”这可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教师又不能扣分,原因是这确实是一个独立的段落,你也不能否定学生喜欢这一段是不允许的。同那些辛辛苦苦地花费大量时间写出了前面段落,并且一不小心就会写出几个错别字要被扣掉几分的同学相比,这样的同学不是捡了便宜,那些老实的学生是不是吃了亏呢?这种写你喜欢的段落之类的题目,应该加一些附加条件,喜欢的是不是就能突出课文重难点,有价值、有意义呢?喜欢的段落可能不止一个,那中间也有长有短,有难有易,如果只是单纯地迎合新课标中的“个性化”、“独特体验”,片面强调给学生自由,一定还会出现更多如此让出题者大跌眼镜、让改卷教师哭笑不得的答案来。
  像这种题目,不防可以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另一种形式,如下面对于《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的考察: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低着头,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______________。
  像本题目,既检查了学生对这一重点段落中的排比、比喻句的用法感受,了解了小狮子的种种形态,同时,对其中像“偎依”这样不要求掌握的词语给了出来,而不是硬让他们默写,从而降低了难度,又达到了效果。
  
  三、 按要求写成语——脱离情境的机械罗列
  
  关于成语的考查,这两年出现了一些新鲜的题型,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请写出四个描写春天景物的成语”,“请写出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请写出四个反映天气的成语”,诸如此类。这样出题,似乎较好地检验出了学生积累的成语数量,并且让他们对同种类的成语进行总结。曾一度受到了不少教师的高度评价和效仿。
  在一次其中测试中,四年级的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按要求各写出四个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一个小题目是让写出表现人物神态的,结果不少同学平时积累了一肚子的成语,到临场却有点想不出来了,而另一类同学则写的不是人物神态的成语,而是描写人物外貌的,如“仪表堂堂”、“身材魁梧”,有的写的则是人物动作的,如“目不转睛”、“东张西望”等。说实在的,就是让教师一下子想出四个表现人物神态的成语也还要思量一番。而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这个概念还不太清楚,也难以分辨神态与外貌的差别,所以不能按要求写出就在情理之中了。
  像这一类的题目,表面上看来是在考查学生积累的成语情况,也似乎给出了一个运用的机会,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要知道,让学生运用这些成语,应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既可以是作文中,也可以是口语交际中,或者是创设的特定的事件或情境中,这样,学生才能在真正懂得这些成语意思的基础上,认为合适时才填入其中。这样的运用才是将这些语言素材作为一种工具加以运用,而不是单纯地去看他头脑中装有多少词语,从而空洞地去罗列堆砌,即使学生确实能写出一大串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题目不妨可以这样出:
  “语文期中测试成绩出来,小明得了一百分,他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情。放学回家一见到妈妈,他就________地说:‘妈妈,我这次得了一百分,你可要好好地奖励我!’妈妈见他有些骄傲,便________地说:‘孩子,你考得不错,但要谦虚谨慎。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争取期末还取得好成绩。’小明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_________地低下了头。”
  然后在片断后给出题目要求:请给上面这段短文中横线上填入表现人物神态的四字词语或成语。如此改变一下,学生填起来既容易些,也便于将所积累的词语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对照这一要求,我们还需要做不懈的努力和尝试,使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命题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