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家乡的阳澄湖大闸蟹”综合实践活动

作者:宋黎民




  一、 活动背景
  
  我校地处江南水乡的阳澄湖畔,这里风光宜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便是我镇的著名特种水产。特别是近些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实施人工放流蟹苗、增殖螃蟹资源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围栏养蟹的步伐,阳澄湖大闸蟹的产量成倍增长,以大闸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蔚为壮观,已成为我镇的经济支柱产业。
  作为从小生长在阳澄湖畔的高年级小学生,对阳澄湖及阳澄湖蟹有着特殊的情感(有很多学生家长本身就是大闸蟹养殖户),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确定以“家乡的阳澄湖大闸蟹”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和积极性。
  
  二、 活动目标
  
  1.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特种水产养殖特色及相关资源,领略阳澄湖秀美风光,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长环境,帮助学生形成“阳澄湖小主人”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和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三、 活动流程
  
  在外出活动之前,我们拟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帮助学生去了解,去探索,着重考察阳澄湖水域的污染与保护,了解大闸蟹的养殖过程和交易情况等。
  1.考察阳澄湖水域的污染与保护。我们带领学生饱览阳澄湖美景,见证了“双渚分开三片水,群帆划破满湖风”的由来;领略了空气清新如滤,蓝天碧水相映,田野四季如画,湖边芦花飘絮,湖面波光粼粼的特有秀美风光;了解了阳澄湖丰富的水域资源,并且实地考察了阳澄湖沿岸的情况,走访了当地的环保所,请工作人员介绍阳澄湖的污染和保护情况。通过介绍获知原先在沿岸有一些小化工厂、小塑料厂、小服装厂,许多工业废料、生活垃圾都流向阳澄湖,使湖水水质有所降低,闻名的阳澄湖大闸蟹生长的范围越来越小。现在大家齐抓共管,将阳澄湖流域的一些小厂关、停、并、转,逐步改善了阳澄湖水质,因而大闸蟹的生长环境越来越好,个体越来越大。听了介绍,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阳澄湖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
  2.了解大闸蟹的养殖过程。阳澄湖大闸蟹美名远扬,那为什么与其他地方的蟹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许多养殖户,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以下一些学问:(1)阳澄湖特有的水质及地理环境;(2)选取优质的种苗;(3)科学喂养。学生们还获知了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应该具备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体壮等特征,和蟹农们对防病、治病,增大个体、增加产量等方面的技术要领,以及大闸蟹在海水中繁殖、淡水中生长的生活习性,还有大闸蟹一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蟹种和成蟹五个阶段等知识。
  3.参观水产交易市场。在了解了大闸蟹的养殖过程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参观阳澄湖蟹王、青虾交易市场,开展阳澄湖大闸蟹交易情况的调查。通过对大闸蟹销售、包扎、运送和每日交易量的调查,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大闸蟹交易给阳澄湖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大闸蟹的经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感受阳澄湖大闸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课外阅读、询问家人等途径搜集更多有关阳澄湖大闸蟹的资料,感受阳澄湖大闸蟹文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挑选、烹饪、品尝大闸蟹的要点;
  (2)大闸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
  (3)有关大闸蟹的传说和诗文。
  其中,又以搜集大闸蟹的传说和诗文为重点。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到阳澄湖大闸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作为贡品送进京城。它不仅是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佳肴,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既有许多蟹的民间传说,又有许多诗人画家关于蟹的诗画传世。“未识阳澄愧对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秋风响蟹脚痒,金秋正好吃蟹黄”、“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对阳澄湖蟹的赞美。让学生感受到阳澄湖蟹入画入诗,从文化领域又可以反映出它是怎样的久负盛名。
  5.汇报展示,交流分享。
  (1)图片和资料。展示活动中拍摄的图片和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关于阳澄湖的传说、诗文等)。
  (2)习作。交流活动结束后的练笔、习作,可以是对大闸蟹的描绘,可以是为阳澄湖大闸蟹撰写的广告词,也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3)调查报告。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阳澄湖作进一步的调查(如开展阳澄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调查等),撰写相应调查报告,畅想对未来阳澄湖水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在此基础上,我们汇集以上材料进一步编写了校本教材《阳澄湖与蟹文化》。因为素材鲜活且又图文并茂,所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四、 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融入社会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家乡的阳澄湖大闸蟹”这一活动,学生走出了封闭的校园,走向了社会,不仅切实地开展了有意义的调查活动,而且将自己的活动方案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较好地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通过实地踏勘、参观访问、上网查阅等途径,学生们获取了大量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们对阳澄湖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感受到了特种水产养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真切地体验到了蟹农的艰辛,更为家乡具有丰富的水域资源而自豪,增强了对家乡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是深远而有意义的,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技巧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这种良好的心态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此外,我们还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由学生自己去构建新知识。但整个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完成事先的采访问题设计,帮助弱势学生建立自信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最后,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想要说的是,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缺乏的只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