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24时计时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李 群 祁惠怡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经典与现代”数学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聆听了一些数学教学专家的讲座,观摩了几堂数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几堂数学课上,笔者感受到了名师们与众不同的教学风采。独具匠心的教学预设,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新颖巧妙的引导点拨,于细节处见精神,于关键处见智慧,确实值得学习。现将感受最深的教学案例中的精彩片断摘录如下,并说说自己的些许感想,便于与同行们共同切磋。
  
  教学案例:24时计时法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中央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的起始音乐)你们听过这段音乐吗?
  生(齐):听过。
  师:这是什么音乐?
  生1:这是新闻联播开始的音乐。
  生2:这是新闻联播节目的前奏。
  师:不错。你们什么时候看新闻联播呀?
  生1:7点。
  生2:晚上7点。
  师(指生2):他说的时间有什么特点呀?
  生3:他说得清楚,是晚上的7点。
  生4:早上晚上都有7点,不说清楚就搞不明白。
  师:他这样说更加清楚明确。那我们就来看一段真正的新闻联播吧。(电脑播放录像)
  师:屏幕上有没有写“晚上7:00”?
  学生仔细观察屏幕。
  生1:没有写晚上7:00。
  生2:写了19:00。
  师:为什么说19:00就是晚上7:00呢?
  生大部分有些疑惑,少数学生举手。
  生3:晚上7:00就是19:00。
  生4:因为19-12=7。
  师:说得有点道理。
  师板书:19:00 晚上7:00
  师:这是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叫做“计时法”。(板书“计时法”)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老师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引入新课,从学生对节目的开始时间的交流,自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即“晚上7:00”与“19:00”,从而逐步探索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们初步认识到计时方法的不同,感受到生活中计时的重要性。
  
  片断二:
  师:我们来看电视台的一段节目预告:
  8:50       金色童年
  10:25      儿童英语
  14:00      六一剧场
  16:40      七巧板
  22:00      晚间新闻
  学生饶有兴致地看着,因为有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
  师:同桌交流一下,这些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几点?
  学生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师适时出示相应的时间(普通计时法表示)。
  8:50    10:25    14:00   16:40     22:00
  上午8:50  上午10:25  下午2:00  下午4:40   晚上10:00
  师:这堂课我们要来研究关于两种计时法的问题。老师喜欢让同学们自己决定研究这个问题中的哪些问题,你希望在这堂课里面学会什么呀?
  生1:我想知道两种计时法是怎样转化的?
  生2:我想了解什么时候用第一种方法,什么时候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想知道人们喜欢用哪种计时方法?
  生4:这两种计时法叫什么名字?
  生5:我想知道哪种方法更简便?
  ……
  师:同学们想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略)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你们知道怎么研究吗?
  生:知道。(似乎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师:想好你要研究哪个问题,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做些简单的记录。可以开始了吗?
  生:可以。
  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凸现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学习的最佳乐园。老师贵在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看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但是在老师轻松驾驭的课堂上,他们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能干,他们不仅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选择问题、探究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精神与勇气令人佩服,而这些又怎能离开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引导呢?
  
  片断3: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计时法?举手表决吧。
  (喜欢12时计时法的学生与喜欢24时计时法的差不多。)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有点不一样,那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计时法,争取说服不喜欢的同学。行吗?
  生(齐):行。
  生1:我喜欢12时计时法,因为说起来比较顺。
  师:怎么顺?
  生1:因为是从1、2、3挨着往下数的。数到12点以后再从1点往下数,我觉得顺。
  生2:我喜欢24时计时法,因为不用去想上午和下午,这样不容易漏说。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要直接说几点就行了。
  生2点头。
  生3:我喜欢12时计时法,因为不用去转化,只要看钟面就行了。
  生4:我还是喜欢24时计时法,因为电视上、商场门口都写着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我觉得比写上午几点、下午几点要简单一些。
  生5:一天时针正好在钟面上转两圈,就是24小时,所以我觉得24时计时法比较好。
  生6……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确实应用广泛,而且表示起来比较简单。那么12时计时法真的用处不大吗?
  生相视而笑。
  师: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口语交流中用得很多。比如我们和同学约定星期天去公园玩。那我们一般会这样说:星期天下午2:00公园门口见。或者我们常说:早晨8:00开始上课,中午11:00午餐,下午4:00放学等等。
  生边听边不断点头。
  反思:教育呼唤老师为学生创设深入思考的情境,提供互相交流的舞台。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运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成果”中发现火花,在珍视和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善的结论,在每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见解中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的思维方法,老师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展示交流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时常使老师更为兴奋,因为每个学生一种方法,两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两种方法,每人一种思想,两个学生就可以得到两种思想。在这个“小小辩论会”的环节中,尽管有的学生想法不够准确和全面,却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悟。如果学生能在讨论和交流中,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和优化,数学思维更深刻更全面,那不就是充满智慧的数学学习吗?
  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而更多的是做数学、玩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和探索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乐于探究的问题,巧妙地处理课堂内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捕捉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契机,提供学生喜欢的探究形式,使原本平淡的课堂闪耀灵动的光彩,使数学学习更加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