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让文本意韵在超越中生活化

作者:瞿卫华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是语文教师早就秉持的教学理念。可是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于学生生活的。这时,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结尾一:
  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齐读第一段。
  总结:同学们,《九色鹿》一个古老的敦煌故事,故事中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让世世代代的人唾骂,而九色鹿救人之义举,救人之命不求回报的大仁大义令我们所有的人为之感动,它告诉我们善良终将战胜丑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或许就是古老敦煌文化的精髓吧!
  
   结尾二:
  师:现在我来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都说救。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而是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
  师:读完了这两篇文章,你还救不救调达?
  (大多数学生在沉思,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生:不救。因为这调达和这里的蛇、狼差不多,都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恩人。
  生:不救。因为他会害人。
  师:还没有要救调达的?
  生:我还是要救,因为调达毕竟与这两个故事中的“蛇”和“狼”还是有点区别的,再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淹死吧,再说这次救他后,他会感动,说不定就改好了。
  生:我还会救的,但是救起来后,我会远离这儿,不让他再找到我。
  生:我也是会救的,但是救起来后,我要教育教育他,让他的灵魂干净一点。
  师:我尊重你们每个人的观点,但是我更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要救,更要拯救灵魂。
  (教师打开课件《拯救灵魂——读鲁迅<呐喊>有感》,引领学生齐读,生读得热血沸腾。)
  师:正如我们刚才所说,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样读文章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你会有不同的收获;现在我们思考的是假如,有这样的假如就会有许多种假如,因此还会有许多种答案。你自己究竟还能读出些什么呢?再自由读读课文吧!
  结尾一的教学植根于文本,就文本读文本,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了文本贬斥调达,褒扬九色鹿的意义,这还是就文本读文本。而结尾二的教学却摆脱了常规,教师通过设疑,拓展,将实际生活的困境展示给学生,超越了文本,着力让学生立足于生活的层面与文本对话,最终得出了“要救,更要救灵魂”的新解。显然,结尾二让文本意韵生活化是有其价值的。要想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项目标,阅读教学必须得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结尾二的教学挣脱了教材的拘囿,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局限于仅有文本的方格之内,没有使学生对文本形成概念式的认识,而是将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纳入到生活的视界下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理性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更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超越文本让文本意韵生活化呢?笔者认为,一是当文本过于偏向主观的时候。任何文本都是主观创作,它代表着作者的一家之言,所以文本都不可能完全客观。比如《第八次》这篇文章,作者似乎过于强调蜘蛛第八次织网对启发布鲁斯王子组织军民进行第八次进攻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布鲁斯王子本身应具的国家责任感与使命感,显然,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过度强调了布鲁斯王子进行第八次进攻的外因而忽视了内因,这肯定是不科学的。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设计了一个问题对文本进行了超越:假如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抵抗失败了他还会抵抗吗?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阅读期待,得出如下结论:“我觉得布鲁斯王子应该会继续组织抵抗,因为他是苏格兰的王子,他肩负着维护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任,他有责任与义务继续带领他的子民继续作战!”
  二是文本所倡导的价值观需要链接到生活的时候,如结尾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学生从文本中所获得的认识世界的经验还必须链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对学生人生实现有意义的积淀。笔者在进行《第一朵杏花》教学时,发现学生能够理解竺可桢“精确观察,掌握规律”的科研精神,但是,却不能与生活形成有效链接。于是,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需要像竺可桢那样“精确观察,掌握规律”吗?可以说,学生没有预料到教师会提这样看似与文本“背道而驰”的问题。顺着阅读的惯性,几乎所有学生都说:需要!笔者顺势出示了填空:当我从事__________________,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填空的当时明白了我们并不需要像竺可桢那样“精确观察”,而是需要向他学习他那种敬业精神。
  从孟子曾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超越文本回归生活的科学意义,当然,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链接生活的时候不能离题万里、空穴来风,我们必须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切地体悟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