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小学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宜与忌

作者:刘丽琴




  学校教育中,就孩子的学业、品德、行为等问题,老师约见家长,是在所难免的。如何约见家长,如何与家长有效地沟通,如何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效益,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时间:宜体谅家长 忌最后通牒
  每个家长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工作时间内去学校商讨教育孩子的私人问题,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时间。想使问题更有效地解决,教师就要在家长迈向学校的第一步之前,让家长感受到你的诚意,千万不要因为事情的严重或迫不急待,给家长最后通牒:必须在XX点前赶到。即便是异常紧急的事情,也可以简略地将事情的严重性传达给家长:尽快……否则可能对孩子造成……样的影响。家长不是不想解决问题,有时确实是难以抽身。所以要体谅家长,做家长的知心人。
  
  二、 地点:宜地偏人稀 忌大庭广众
  许多孩子的家长不愿意去学校面谈,不是因为宠爱孩子、不愿管教,而是担心:有损自尊、很没面子,孩子犯错、老子挨批。成人的自尊心如何顾及?要知道,约见家长的目的是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使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如果成为家长的负担,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约见家长时,不要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等人多的地方,更不要同时约见几个家长却轮流面谈,让家长等候。顾及孩子的自尊、顾及家长的面子,地点的选择体现出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体现出老师的良苦用心,家长才会将教育孩子放在面谈的第一位,公正客观地交流,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 前奏:宜精心准备 忌仓促上阵
  精心准备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了解你所教的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道德认知特点等等,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果,哪些是这一年龄孩子可以做到的,哪些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能够给家长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让家长觉得老师是专业的,有看法、有办法。第二是对这一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做中肯的分析。如果是情急之下或愤怒之中,千万不要约见家长,这样,可能影响你个人形象。不排除会有家长因此为自己孩子的不良行为找到一个非常充分有利的借口,对教育孩子更不利。
  
  四、 主题:宜就事论事 忌借题发挥
  约见家长时最好围绕一个中心: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或学业不良、或行为不良这一事实进行分析探讨,特别是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要抓住关键点,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多个老师齐上阵,说得孩子一无是处。就事论事宜解决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使家长的教育具有针对性,不会听完之后有“我的孩子完了,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的绝望感。而要让家长从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老师的中肯。
  
  五、 目的:宜为了孩子 忌畏惧校规
  要想与家长达到默契沟通,易于接受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与指正,你就得让家长觉得你批评教育、约见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比如说,一个孩子在校总是一路狂奔、东碰西撞,破坏力强、安全隐患大。约见家长时,不要反复强调孩子的行为违反了校规校纪、违反了学生守则、破坏了集体荣誉等等。而应从孩子的行为非常危险,在地方小、地面硬的情况下的横冲直撞,轻的摔伤自己、重的撞伤他人,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事,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健康成长、家长的工作等等方面着手。向家长传达,老师关心的是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你所担心的也恰好是家长所担心的,而不是让家长觉得你更关心的是班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