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构建理想的教研

作者:李保明




   理想的教研是正视教学现实的教研,是创生教学智慧的教研,是让大多数教师行动起来并感到幸福的教研。这样的教研,不再是失真、虚假的公开课表演,不再是好高骛远的课题研究。那么,怎样构建理想的教研呢?
  
  一、 构建理想的教研文化
  
  学校教研对教师缺乏吸引力,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缺乏滋养职业精神的教研文化。因此,构建理想的教研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性操作层面上,更应培育共同的教研价值观和团队精神,用文化渗透教研,让教研衍生文化。
  虽然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呈现的教研文化也有其自我所特有的特性,但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具有其共性:
  
   1.倡导真实的研究
  教研,只有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才能实现其本质的意义。研究始于问题。理想的教研文化摒弃了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倡导教师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叩问问题、探索问题,通过个体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寻求问题的解决,最终获得踏踏实实的收获与生长。
  
   2.倡导大众的研究
  理想的教研是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的教研。为此,理想的教研文化倡导教研是教师的一份责任,一种工作。它以尊重教师的态度、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在唤醒中,教师怀着发展的愿望、创造的激情,自发、自主地投入于研究之中,改善着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着教学的技艺。
  
  3.倡导智慧的研究。智慧是文化的内核
  “言智必得事。”教研是“言智”的活动,它言“是什么”,问“为什么”,思“怎么办”。理想的教研倡导“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论,鼓励教师选择自己的问题来研究,鼓励教师选择适合的方式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砥砺思想,拥抱那些“默会”的、“不可言传”的、镶嵌于情境之中的实践智慧,体会出“此在”的乐趣和“当下”的价值,从而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二、 构建理想的教研模式
  
  理想的教研“着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是为教学而研究,对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因此,理想的教研模式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着一条适合教师的行动研究之路。
  
  1.以叙事为导向的个体反思研究
  教学叙事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事情,或叙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教学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记叙在教学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故事。其实质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它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的效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较理想的切入点。作为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叙事氛围,构建合适的叙事平台,倡导唯真不唯假、唯小不唯大、唯实不唯虚的叙事原则,积极引导教师描述教学际遇,陈述内在体验,叩问教学行为的内在含义,从而使“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2.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
  课例是指一个实际的例子,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借鉴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模式来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以某个综合性的问题为中心,教研组成员为着这一共同的研究目标,从问题的确立、理念的更新、课例的设计到行为的跟进,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研究。同时,由于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还必须根据学校的条件,尽可能地引入专家、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的指导,以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学校规模较小或教研组成员较少,可以尝试与外校结成研究共同体,一起进行课例研究。
  
  3.以课题为驱动的专业成长研究
  课题研究有两项任务,一是集中优势力量研究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用课题研究来支持学校的办学目标,用课题研究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是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找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者是必要的,但后者尤其重要,因为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当然,对教师的个人课题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并进行悉心指导,以切实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增进教师的实践智慧,不能重蹈过去重形式、重数量、重演绎的误区。
  
  三、 构建理想的教研制度
  
  一切方法和措施应基于这一点——看是否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是否有利于激发人的潜在活力,是否有利于保护人的个性创造力。因此,理想的教研制度更应注重发挥如下效应:育人效应。包括备课制度、学习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为目的的。转化效应。制度是将抽象的理念和价值观转化为教研组成员的具体行为的中介。创新效应。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教研组文化的创新,包括教研组价值观念和具体活动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