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育必须民主

作者:周永康




  “教育民主”就是教育者在民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育规律,通过民主化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教育民主”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和合作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求教育者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和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要求教育者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能平等交流、主动参与、自由探索、大胆创新;要求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民主意识……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应该以实施教育民主为基础,以实施教育民主为突破口。那么为什么要实行“教育民主”呢?
  
  一、 人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在生理(饮食、睡眠)和安全欲求得到满足后,必然进入到新的欲求层:强烈要求建立友情、与人交往、从属于某一团体、被人承认和受人尊敬。要使他们的这些欲求得到满足,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诸多教育过程中,“教育民主”可能是最佳选择。
  人都有一种对自由的欲求。“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想知道,越想了解。被禁止的东西对人们总有一种诱惑的魅力。因为,一说到禁止,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自由行动受到了威胁,自然会产生一种反抗心理。人们就会以破坏禁止的形式来恢复自己的自由。”[1]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靠“管、卡、压”来管理学生是行不通的,得靠“教育民主”,用平等、民主、合作的方式,科学地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以获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 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主化的社会是由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的个体所组成的,这样的个体从何而来?重要渠道是学校通过实行“教育民主”而培养出来。“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根本的共同属性,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立性、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等。”[2]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主体意识必须觉醒,人的主体能力必须得到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呼唤建设的和创造的主体性,以使客体更加完善、主客体关系更加合谐、主体自身健康发展和社会快速向更新更高的层次推进。第二,现代社会所营造的开放、多元及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要求人具有主动积极的主体性,以使主体通过自主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途径和方式。第三,市场经济通过确立个人或群体的实践主体地位而要求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同步发展,以使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且主体能力高强。在“家长式”的学校,在教师主宰一切的课堂,在单调乏味、整齐划一的课外活动中,要想培养建设的、创造的和主动积极的主体性是难以想象的。“主体性教育”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实施。
  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中,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陶行知的“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更是他“教育民主”思想的具体体现。实践也证明:没有“教育民主”的学校培养不出大批的创造性人才;没有民主作风的教师也培养不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学生。
  
  三、 教育发展的需要
  
  笔者在某地级市三类高中(省重点、市重点、一般)里对1003人(次)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高中生解决学习困难的途径的调查中,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占44.0%,问老师的占10.43%,与同学讨论的占45.08%,找父母的占0.39%。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按理应找老师帮助解决,遗憾的是仅有10.43%的高中生愿找老师。
  2.当问到学生不愿找老师的原因时,有40%的学生选择怕(怕的理由是:“怕听不懂”,“问题多”,“怕老师笑话”,“怕喜优厌差”,“怕老师不认真讲”,“问题太简单”),42.86%的学生选择不方便,14.29%的同学选择不能平等探讨,2.8%的学生选择,没有收获。上述4种理由造成了“学生不愿问老师”的后果。应该说教师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看来,教师应有民主作风,消除学生“怕”的心理,并多深入到学生中,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方便。
  3.高中生解决思想问题的途径又有哪些呢?调查显示:有61.98%的学生选择自我调整,3.66%的学生选择找老师谈,28.99%的学生选择找朋友谈,5.36%的学生选择找父母谈。诚然,中学生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有“心里话”时不愿对别人特别是成人说。可是,教师要“教书育人”,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如何育人?我想,教师若真正具有民主作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找老师谈”的比例是会上升的。
  4.在“高中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这一题目中,有11.36%的学生选择威严,有56.82%的学生选择民主,有15.9%的学生选择不管闲事、小事,有15.9%的学生选择随便。由此可见学生喜欢“民主型”教师,且要求给他们较多的自由(不管闲事、小事)。
  5.对班主任的产生办法,学生认为由学校指定的占8.7%,学生自己选举的占15.22%,学生自己推荐,学校决定的占65.22%,随便的占10.87%。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有充分的发言权。但学生对自己的“民主权利”要求并不过分(认为学校有最后决定权的学生超过7成)。
  6.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呢?15.56%的学生喜欢老师讲,学生听,60%的学生选择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13.33%的同学主张要多一些同学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11.10%的同学选择了自学。从上述数据中看出,学生渴望参与,渴望在平等的讨论中学习知识。
  7.对“教育要民主”这一主张,有99%的学生认为很好或好。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作风要民主,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目前教育民主化程度不高。(其实,教育民主化程度不高的事实是很多的。如,由于教师专断而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由于教师缺乏民主意识和作风而采取的不当教育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喜优厌差、机械重复训练等等还普遍存在)。
  第二,当代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已较强烈,他们呼唤“教育民主”。
  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倡并真心实意地实施“教育民主”。
  
  参考文献
  [1] [日]齐藤勇著.李文庚译.100种心理欲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41
  [2] 黄楠森.七对概念辨析.人文杂志,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