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为学生多开几扇窗

作者:何 容




  初夏的一个清晨,我打开教室,学生与往常一样一拥而进。一个声音尖叫起来:“老师,您看,有一只小鸟在我们教室里。”这时,许多个声音也跟着高叫起来:“小鸟”“小鸟”……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开始用小纸团砸向小鸟,小鸟吓得东逃西窜,好几次想飞出教室,都被窗玻璃挡了回来。忽然,一个声音喊道:“快把窗户都打开!”很快教室里的窗户和门全部大开,小鸟顺利飞出了教室。
  看着大开的门和窗户,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小鸟最开始不能飞出去,不是它不想飞出去,而是不知道哪里能飞出去。因此,当我们为其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出路的时候,它就会很容易地飞出去。如果我们仅仅向门口轰赶它,只会给小鸟造成更大的惊恐和伤害。
  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班级管理中的类似现象。因为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问题生身上很令人反感的坏行为、坏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改变这些问题生的行为和习惯。我们知道,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但为了班级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这种坏习惯还是必须要改的。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学校或班级会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就好比是轰赶小鸟,用武力威逼着它,让它从教室里面出去。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有没有为这种行为提供一个出口?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改变习惯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呢?
  什么是行为的出口呢?我认为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替换行为;二是改变原动力。
  什么是替换行为?有这样一个例子。肖伟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孩子,但最近却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他的父母为了让他戒掉网瘾,每逢节假日就把他关在家中或者亲自在家看着孩子做作业,可当作业写完后,孩子就显得焦躁不安,总是想方设法骗过父母,自己往网吧里钻。后来肖伟的老师跟他的父母谈起肖伟的爱好时,父母说肖伟从小就喜欢养一些小动物,于是,老师就给肖伟的父母出了一个主意,给肖伟买一种他喜欢的小宠物。每有空闲时间父母就会就带着肖伟和他喜欢的小宠物出去郊游,渐渐地,肖伟把网络游戏淡忘了……在这个过程中,“养宠物”、“郊游”对于“网络游戏”来讲就是一种替换行为。这种替换行为,在改变习惯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由于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对某种行为产生了一种自然反射,而如果我们希望能够改变习惯的话,就需要为这种反射提供一个新的链接,也就是一个新的行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忽视的就是:“我们经常描述了错误的行为,但却没有告知问题生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时候只是在告诉他们不要做什么?而没有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没有为问题生的坏行为和坏习惯提供一个替换机会,那么我们永远只能是预防这种行为不要出现,却不能从根本上让问题生改掉这个坏行为和坏习惯。
  那么什么是改变原动力呢?任何改变若不能持久下去,便没有实质上的价值,或许我们都曾有过改变的经验。这里还是以戒网瘾为例,不是有很多学生就是由于不能坚持,最后又开始上网了吗?这里需要讲的一点就是:如果我们希望改变能维持长久,那么就需要一旦我们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就得立即强化,这种强化的工作不能只做一次,而得持续做到改变后的行为在思维中定型为止。只有这个改变能成为自发性行为,那才算是改变成功。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为这种改变提供一个原动力来支持这种改变。我想大家可能看过海豚表演,你知道海豚为什么会跳出水面,并撞击悬在空中的那个球吗?因为在训练的时候,当它每次撞到球后,教练都会给它们一个奖励——一条小鱼。如果我们也希望问题生的改变能够持续,并最后形成一个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为问题生提供这样的一种奖励,让他持续地改变,不断地加强其新的思维习惯,并最终成型,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当然,奖励的时候也要有一个策略以及方式方法问题,要注意不要让奖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去预防某种对班级管理不利的行为发生,我们更应该让问题生只做正确的事情。因此,我们就需要为这种改变提供一个出口,让其愿意去改变。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