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例谈 

作者:郑海珊 陈 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低效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何创新校本教研方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形成有特点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贴近教师教学和学校实际,是当前校本教研中值得探索的问题。现将本校在最近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互动研讨促观点碰撞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星期举行一次互动式、参与式的专题研讨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一般程序是:
  1.准备阶段——在一个全学期统领的教研专题下,就一个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教研组人员人人准备,或备整个教案,或分工合作,确定一名教师主讲教学设计,集体研讨后,由主讲教师重新备课;
  2.听课阶段——主讲教师上课,其余教师集体听课;
  3.评议阶段——分组交流,围绕课例让教师把自己的收获、感悟和困惑提出来,大会交流,小组汇报,其他都是自由提问,最后由授课教师自我解读;
  4.二次上课、评议——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或组内其他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异思,同课异彩,或精益求精,或百花齐放;
  5.总结阶段——由教研组长分析这一轮活动的成绩及不足,总结新观念,推广新举措。上述五个阶段为一轮,历时一个月,在某些阶段,还可请本校学科骨干或邀请到的教研人员分析案例,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互动研讨活动中,教研组能做到研讨主题明确。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有的教研组成员尽管分工不同,但都能围绕主题展开评议,发表见解。这种主题化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在小课题的串联下,一研一得,循环上升,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如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等问题,并作书面记录。学校提倡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论文,帮助教师逐步养成随时记录的、向自己学习的习惯,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案例真实地记录教师教学行为,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它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促行为变革
  
  以课题研究促教改,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在学校总课题的引领下,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提出学科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分别确定本教研组的子课题。各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相关理论,按课题分工寻找有关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行为。同时教学实践又为研究课题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推进了课题研究。以校语文教研组为例,教师们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测试的现状不容乐观,就提出并研究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快乐测评的研究》的课题,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认为以下三种测试方法颇受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享所学的知识,使语文测试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智能的舞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知识融入到趣味性的游戏中,然后采用游艺的方式对孩子们的认知、情感、能力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激励评价;关注日常教学中每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听讲,课内外的每一次作业,每一次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等,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作相应的评价。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价值观和学生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变革。
  
  四、专题论坛促观念更新
  
  学校各教研组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展开专题研讨,研讨的问题由组内成员提供。教研组长在学期初根据组员提供的研讨问题作恰当的梳理,然后向组内成员发布。如语文教研组研讨的主题有“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怎样处理语文课和其他课之间的关系”、“面对新课程,你想说什么”等。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主题进行钻研,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访谈、思考总结,在论坛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研组长就本次论坛作总结,肯定成功的实践经验,指出问题与不足,或希望组员继续钻研论坛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参加论坛的教研组成员通过观点的碰撞,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五、师徒结对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学校每两年一次聘请市内较有实力的专家与青年教师结对,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如师徒双方互相听课、评课,师傅为徒弟修改教学论文等。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师徒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师徒结对让年轻教师少走教学弯路,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