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从“折扇”的教学资源引发的思考

作者:任卫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把“扇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上移到第三学段中,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在第二学段教学完“圆的面积”后,再组织学生学习“扇形的面积”,学生完全能够很好地掌握。由于笔者在无意中捕捉到了“折扇”这一特有的教学资源,因而这一次的教学与以往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以下是“扇形的面积”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扇形。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扇形?
  生:一些统计图上看到过扇形;
  生:打开的折扇就是一个扇形;
  生:刮雨器转动时形成的图形是一个扇形;
  生:孔雀展开的羽毛形成了一个扇形……
  教师拿出一把折扇,并演示把它打开到不同的角度。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同样一把折扇,打开的角度越大,扇出来的风就越怎样?打开的角度越小呢?
  生:打开的角度越大,扇面与空气接触的面就越大,扇出来的风就越大;打开的角度越小,扇面与空气接触的面就越小,扇出来的风就越小。
  师:这位同学很有生活经验,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扇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扇形的面积与它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扇形的面积除了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外,它还取决于什么呢?
  教师又拿出另一把小一些的折扇,并演示把两把折扇打开到相同的角度,再叠放到一起。
  师:大家再注意看,这两张扇面,哪一张面积比较大?哪一张面积比较小?因此扇形的面积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扇形的面积还与它的半径的长短有关;
  生:扇形的面积取决于它的半径的长度以及圆心角的度数。
  ……
  这是一堂典型的生成性教学课。小小折扇发挥了非常大的教学功效。可以说没有这两把折扇,课就没有如此灵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折扇这样的教学资源随处可见,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将他们变成生动教学的诱因呢?
  生成的背后是智慧。如果我们的教师缺少智慧的眼光,那么即使面对再多的生成性资源他也会熟视无睹。如果我们的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热衷于执行教案,那么他也不会主动地去开发、去寻找教学资源。只有我们的教师有了一种自觉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那我们才会发现像折扇、身份证、年历片、色子等常见的生活物品,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精彩,我们便会发现像商品标签、树叶、地图等寻常物件中都蕴涵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深挖下去,便是一口鲜活的“水井”。
  生成的背后是创造。如果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么他就很难寻觅到教学的乐趣。如果我们的教师缺失一种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那么他和他的学生就很难体验到生命的灵动与勃发。当我们的教师有了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一改往日的乏味和单调,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
  当我们的教师有了一双慧眼、一个慧脑、一颗慧心时,我们的教学就能多些生动,多些和谐,多些精彩;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些灵动,多些发现,多些创造。用教师的思维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教师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教师的心灵去感召学生的心灵,理应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理想憧憬和自觉追求。
  但愿“小小的折扇”能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扇来一股清新的风,能给我们的数学教师扇起一片思想的涟漪,让我们的数学教师逐步走向智慧,让我们的数学教学逐步走向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