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对话

作者:王兴高




  课堂教学效果要得到较高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否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强,大都采用“师问生答”式的对话,语言无非是“这道习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数学信息、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解答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语言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长此下去,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 学生设问
  
  “最精湛的教学原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是最切合教学实际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师生问好后,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三角形方面的知识,对三角形,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许多房屋顶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红领巾是三角形形状的。”
  “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形状的”
  “我想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房屋顶要做成三角形形状?”
  “三角形有三条边,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
  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有所选择。如果和自己预设的目标吻合,应尽可能板书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铺垫;如果和自己预设要求、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则可一带而过,切不可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到无效的讨论上去。对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赏识。
  
  二、 代表发言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一言堂,自问自答更是教师的大忌。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知识都要在学生的思考、聆听、交流中体验感悟。特别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能让教师捕捉到因人施教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时,教师要妥善组织好小组成员的搭配,平常教学中,就要有计划安排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的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在讨论后汇报,对汇报不完整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对某一问题的交流,发表有见地的小组,教师同样给予热情的表扬。
  
  三、 组织辩论
  
  教学中,常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是一个绝好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机会,辩论前,教师要让正反双方各自先进行交流,组织好语言和依据,作为主持人的教师,负责秩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对双方的辩论做出评价。
  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有这样一道习题: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吗?
  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我立即组织正反两面学生进行辩论,正面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的意义,指出长方形的对边不仅平行而且相等,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因此,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的四个角相等,因而比较特殊。反面的学生在正面学生的解说下,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接受了正面的观念。全体学生对有关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理解无疑是透彻的。教学中碰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千万不可自己去解释,而应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结果上去,更能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全面性都得到锻炼。
  
  四、学会反问
  
  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但同时还仅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要能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还应经常组织学生“反问”,可以是自己回答,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
  数学教学中,可以反问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学生已经理解了“长方形是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反问:为什么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认识倒数后,反问:为什么0没有倒数?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后,反问: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解答?学习圆的知识后,反问:圆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吗?……让学生学会反问,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强有力地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透彻的。
  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实际来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对某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对话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此外,教师民主的意识、鼓励的话语都是营造良好对话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