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

作者:吴建洪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在课堂中只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只有在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善于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时机,才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无意为有意,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自然转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智能的门户,没有注意力的集中,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难以获得有效的成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年龄越小,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越短。加上数学课的特点,无优美的词句、动听的故事来吸引学生。针对这一点,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转换原理,尽量让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提供了极佳的教学平台。
  案例一:《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师:(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祝你生日快乐》的背景音乐中,出现小猪图,同时播放预先录制的旁白: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猪,今天是我的生日,好朋友们都来祝贺我,你们看,我还收到了许多礼物,有绿花、红花……
  (学生好奇、开心、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倾听着。)
  师:(出示绿花)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猪收到几朵绿花?
  生:(有的轻轻数着,有的仔细看着,陆陆续续喊出来)6朵。
  师:(先出示左边一部分红花)红花呢?
  生:(迅速、高声地说)6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1:数出来的。
  生2:它和红花一样多。
  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出示右边一部分红花)
  现在红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啊?
  ……
  反思:
  教学时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提出的问题、安排的游戏,都要尽可能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于细微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自然转换。在上面案例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这一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借助课件的演示将枯燥的知识融合在“小猪过生日”的情境中,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最佳课堂时机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二、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思维
  
  教材上的知识,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只有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即由静而动,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激发其思维转向活跃。这时候,信息技术就为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几何画版》就是基于学生、教师互动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规律的极好的教学软件。
  案例二《长方体的认识》
  师:(出示长方体实物)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请你说说对它了解多少?你能把它通过《几何画版》试着画出来吗?
  生:能(学生试画,教师巡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电脑中已出现一幅长方体图)。
  师:你还想知道有关它的知识吗?请你们找找、看看、想想长方体的顶点、棱长、面的特点、棱长与棱长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
  生:边讨论边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移一移,得到了以下结论: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梭、6个面;12条梭分为3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师:如果长方体的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又有什么特点?
  生:提出各种猜测,并通过在电脑上操作加以证实:长方体的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相等,左、右面的面积相等。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利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几何画版》这一教学软件的优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电脑操作中观察、比较。最终自己探索出长方体的特点。学生通过比较棱长的长短,知道了相对的4条棱相等,通过移动面并相互重合,发现6个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整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促动态为理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应该有一定的探索方向。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制止学生的盲目、放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三《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师:电脑出示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一共是24立方厘米。
  师:请小朋友在《几何画版》这一软件的教学平台中摆出体积相等或不等的各种形状的长方体,并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汇报,并在电脑上操作说明拼的方法。
  师:通过上面的操作,你有没有发现长方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应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生:(很快地回答)长方体的体积跟它的长宽高有关,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反思:
  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让学生在电脑上来完成长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探索出了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活跃状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也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总之,只有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积极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