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为教育多开几扇“评价窗”

作者:贾宪章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才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他无心写下的这名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读到这里,我不由想到时下一些育人者总是在自己的育人实践中习惯于对一扇窗内的风景“强言评价”,而对其他窗口内的景致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开启了一扇窗。”仔细想想,如果不是林清玄当年对小偷多开了一扇评价之窗,对其给予“欣赏”和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多开几扇“评价之窗”对教育工作是多么重要。读罢这则故事,相信每一个育人者都会在自己的育人实践中多开几扇“评价之窗”的。
  首先,“评价之窗”应该透明的,温馨的,不能人为地确定色彩,更不能习惯于带着一种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讲究策略,不论其某个方面表现得是否尽如人意,都应该让其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应该得到的熏陶、感染,保证其健康成长。不要以仅仅用“一扇窗口”看所有的孩子。
  其次,“评价之窗”应该是多向的,有差异的,不能主观地选择倾向,更不能盲目于所谓的“正确方向”。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个孩子的智力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评价也必须是多向的,对不同的孩子区别对待。既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这一扇“窗口”看待所有孩子的优劣。那些成绩平平,但有特长的学生,其实也是一名好学生。育人者就是要用差异之心去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
  再者,“评价之窗”更应该是多层次的,成长性的,不能机械地坚持某个标准,更不能“一把尺子量天下”。对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仅要对经常犯错误的、纪律性不强的孩子多些关心,少些责骂,就是对自己眼中的“出众之材”,也应该多些提醒,少些偏爱,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为教育多开几扇“评价之窗”吧。教育评价就是一扇扇映满不同“育人景致”的窗口,有时是一种理解和沟通,包含了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有时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启迪孩子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有时又是一种规范与鞭策,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停滞为通畅。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每一个育人者都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多开几扇“评价之窗”,通过自己适当、温馨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成长的快乐,充满自信与快乐,欣赏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