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留守孩子”心理障碍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李锦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智能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分析和掌握这些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切实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二、调查方法、对象及结果分析
  
  1.调查方法为问卷法、测验法、评价法、座谈法等。
  2.调查步骤及对象
  第一阶段:随机抽样本校二至六年级学生,每个年级抽2个班,共10个班340名学生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在10个班中有针对性地抽取具有典型心理障碍特征的50名“留守孩子”进行调查。
  3.结果分析
  第一阶段调查结果反映出:340名被试学生中,78%的学生在性格、心理、情感、交际、意志力及学习兴趣等方面仅存在一般性的问题,不构成心理障碍。但有22%的学生已构成心理障碍特征,其中“留守孩子”约占66.7%。
  针对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我们将心理障碍较明显的50名“留守孩子”选出,分别进行了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分类调查。最终,我们把“留守孩子”产生典型心理障碍主要因素结为六个方面:(1)内向孤僻;(2)情感冷漠;(3)自卑懦弱;(4)逆反心理;(5)自控能力差;(6)交际能力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孩子”心理障碍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密切。
  (1)家长外出时间越长,学生的心理障碍越严重,在自控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监护方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寄养监护比隔代监护的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而无人监护的学生比又比寄养监护的学生心理障碍严重。
  (3)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孩子”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孩子”,而单亲外出“留守孩子”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4)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为负相关关系。即学生心理障碍越严重,其学习成绩越差。
  
  三、形成原因及后果
  
  1.亲情缺失、情感冷漠
  “留守孩子”最严重的心理障碍是亲情的缺失。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爹娘。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孩子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2.监护不周、重养轻教
  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调查中,有65%的“留守孩子”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朋友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缺少自律意识。
  小学生一旦形成某种心理障碍,势必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倾向比较明显,喜欢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二是性格异化、孤僻、冷漠,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易沟通;三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四是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早恋现象比较普遍;五是道德品行有失水准,文明、礼貌、卫生较差,小偷小摸屡见不鲜。
  
  四、寻找对策
  
  “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为“留守孩子”创建一个美好的明天。
  1.社会撑起蔚蓝的天空
  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事,因此,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共同为“留守孩子”撑开一片蔚蓝的天空。
  (1)虽然义务教育法早有规定,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但在不少城市,幼儿园、学校往往仍然以“户口不在本地”为由,拒绝接受农民工子女,要么虽然勉强接收,但又要求家长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借读费,设置种种不合理的高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关心留守孩子,最根本的是要关心农民工,逐步取消各种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更多地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造在城市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组织教育和培训,提高“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或者通过社区、村委会等社会机构实施,与“留守孩子”的家庭建立联系与合作,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关爱网络。
  (3)通过青少年活动场所,组织“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对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排除种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校扬起生命的风帆
  关注“留守孩子”的心理困境,学校义不容辞。学校应该从健全机制上着手,给他们的心田注入清泉活水,催开他们的理想信念之花,健全他们独立的人格,使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超越自我。
  (1)建立每个“留守孩子”的档案和联系制度,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留守孩子”的底数。
  (2)建立教师“代理家长”制度,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并相应地承担起“代理家长”的职责。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通过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4)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制度化,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5)开设亲情电话、书信交流及定期召开“留守孩子”及其监护人座谈会。
  (6)建立应急机制,以确保“留守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3.家庭架起心灵的桥梁
  “留守孩子”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养育与教育至关重要。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则要跟上形势、转变观念,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父母外出务工不等于可以对孩子撒手不管,父母应尽量多与孩子联系,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利用务工淡季多回家与孩子见面,以增进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双方最好要有一方在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两代人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留守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上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