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自下而上”形成课题 “自上而下”推动教研

作者:曹红燕




   随着校本教研的日益深入,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氛围日渐浓厚,人人争上研究课,周周都有公开课,月月必有面向辅导区的开放式课堂……寻求自身专业的发展正在成为教师的一个共识和不懈追求,且这种趋势正呈燎原之势在蔓延、燃烧。究竟是什么,唤醒并点燃了大家如此的热情和激情呢?
  
   “自下而上”形成校本教研的研究专题
  
  审视现状
  研究应该从问题开始。真实的研究基点来自毫不留情的审视:我们现今的课堂,离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究竟还有多远?
  我们对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结果让人深思: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各种新理念、新说法在耳熟能详中几乎可以脱口而出的状态下,我们很多的课堂不是曲解异化了新理念,就是“依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寻求本因
  我们很多老师在观念上开始接受、认同这些道出了教育教学某些规律的新理念新思想,而在操作时,当新的理念要体现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去时,由于没有标准的解答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于是在不同的课堂里,演绎出了不同的“自主”、不一样的“对话”、多元的“价值观”……因为,演绎者是一个个具有独特的生命差异的老师。
  可以理解的原因并不等于可以放弃去追寻教学的本源,追求理念的真谛。我们需要投身于教无止境的研究活动中,需要通过课题的引领,凝结集体的智慧来作深入、细致、确切的探讨,从而为课堂教学改革寻到一条出路。
  征集问题
  我们下发校本教研的问题征集表来了解、征集教师“自己的问题”、课堂中“真实的问题”。这个过程,既是为了寻找真实的研究基点,也是在激发着教师以“当事人”的态度参与介入到校本教研中来的热情和兴趣。
  条线梳理
  在反馈中,我们发现来自于教学一线的问题多而杂且层次不一,于是及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梳理,筛选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如“‘用教材教’怎么处理”,“怎样做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验的有效性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有必要吗”……透视这些问题的本质,不难发现教师共同的茫然——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实践层面上究竟该如何把握?
  组建网络
  追求理念与实践的“和谐交融”,期待课堂教学的高效、完美,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方向与目标,“走向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一个总课题油然生发。围绕总课题,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科特征,在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又形成了一系列本阶段的子课题。这个根据我校实际,“自下而上”组建起来的简单的阶段性课题网络,使我们的行动有了具体的方向:
  总课题:走向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低年级语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中年级语文:话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低年级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中年级数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高年级数学: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研究
  英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高年级语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综合类课程:拓展延伸(行为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自上而下”推进校本教研的具体行动
  
  校本教研研究课题的形成,我们强调“自下而上”,在课题具体落实到行动时,我们却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进着。
  形成共识
  形成共识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学习是首选的途径。校长、中层干部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明确了校本教研的概念界限、目标要求及操作导向,统一认识到,校本教研对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
  组织策划
  热情和激情所带来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制度的确立才是校本教研持续运行的保证。根据学校实际,我们精心组织策划,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校本教研的管理、运行机制,融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于一体,加强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建立中心教导处、教科室校本教研负责制,年级和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实践制。
  示范培训
  课题要落实为行动,必须使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与认可、意识上明确与清晰,行动上有具体参照才行。于是校长、中层干部亲自指导参与“实验田”低年级组的教研,待时机成熟,安排了一次全辅导区的名为“校本教研,我们在行动”的研讨活动。先由低年级组提供了一个校本教研的真实现场(提供课例、围绕“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这一专题评课、专家点评引领);而后借助着鲜活的活动场景,我(校长室主管教学教研)做了一个名为《校本教研,我们在行动》的讲座,在这个讲座里,既有宏观的对校本教研概念范畴的剖析和明确,也把我们学校具体实施的课题方案与实践计划向老师一一阐明。
  理论先导
  没有理论的引领,实践只能是低层次上的徘徊,实践的超越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围绕课题,我们教导处教科室学习在先,而后组织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研讨:每周一次,精选内容组织集体学习;每月一期,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心得在教研论坛汇总;每学期推荐一本必读的理论专著,组织读书沙龙进行讨论;其间还不定期的下发一些或经典、或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鼓励老师见缝插针自学,夯实自己的理论底蕴。
  践行在先
  践行在课堂,收获也在课堂。为了老师们能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鲜活的案例剖析里提升研究的智慧,我们组织了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尽可能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个别指导式、级部群体式、错层交流式、校区合并式……在这些活动中,校长室、教导处的领导骨干们既有言传,更有身教,进一线入课堂,听课评课、上课说课、沙龙研讨……在一次次的示范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引领、期望、关心、支持,凝聚成了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动力和压力,促使着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