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教学生爱护黑板

作者:李美芬




  [背景]
  新学期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一(9)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下课,黑板前就挤满了小脑袋,一只只小手拿着各色粉笔在黑板上“信手涂鸦”。一会儿,黑板就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为了制止这种乱画黑板的行为,我曾有过以下三次教育经历,因为每次教育时用的方法行为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
  师(张开双臂,做赶鸭子状):小朋友,不要再在这儿画了。黑板是老师上课写字用的,不是给小朋友画画用的。再说,黑板是公物,大家要爱护它。你们要画画,找白纸画去吧!去!去!
  生一窝蜂散去,几个孩子在远处惊恐地看着我。
  反思:刚入学没几天的小学生,其心理状态仍停留在幼儿期,他们喜欢画画,更喜欢把成果展示出来。他们只把黑板当作“画板”,根本无“公物”意识。我在上面案例中的教育行为,没有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没有关注到孩子们的情绪和情感,只有简单的说理,枯燥的说教,粗暴的行为,只把黑板当作“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孩子们的“禁地”。这个小细节折射出的我的教育管理的观念,应该说是比较霸道的,与“以人为本”“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等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面对还完全不谙事理的新生,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黑板是公物,大家要爱护”,至于哪些是不爱护行为,该如何爱护,则没有耐心引导。没过几天,我发现黑板的脸又被偷偷地“涂脂抹粉”了。
  
  [案例二]
  师:老师遇到难题了,想请小朋友们帮个忙,想个办法。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上次已经跟爱画画的小朋友提过意见了,请他们不要随便在黑板上画画,可是有很多小朋友还是喜欢画在黑板上。孩子们想,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来画的话,黑板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1:会变成大花脸的,很不干净,很难看。
  生2:黑板的脸变花了,它会生气,会难过,会流泪的。
  生3:黑板都被小朋友的画占满了又不擦掉,老师就没地方写了。
  生4:老师,小朋友乱画,黑板很难过,粉笔也会很难过的,因为粉笔浪费了。
  师:可小朋友爱画画,还想把画好的画展示出来给大家看,怎么办?
  生5:那你可以在纸上画,再贴出来呀!
  生6:你可以在家里先画,练好了,让老师请你到黑板上去画。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好呀!谢谢你们想出好办法。对,喜欢画画练字的小朋友可以画在白纸上,再请老师贴到“本领小展台”里。还可以多多练习,认真听讲,老师一定会请你到黑板上画画写字的。黑板喜欢干净漂亮,以后可不要乱涂乱画了,大家能做到吗?
  反思:这次,我不做教育霸主,摒弃了上次简单、粗暴的方法,以请孩子们帮忙想办法的方式导入,引导孩子们进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由此体会到“黑板变成大花脸会很难看,会很难过,还会浪费粉笔”,得出“画画最好画到纸上,再请老师贴出来”的结论。这种“自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生活,是给有困难的人帮忙出主意的过程,不是上课,不是受教育。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案例中,我没有先入为主地讲解阐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解决的办法,使他们真正对教育内容有所感悟,把不乱画落实到行动上。
  另外,与案例一中的粗放引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案例二的设身处地,“有的放矢”。以“小朋友爱画画,还想把画好的画展示出来给大家看,怎么办?”为切入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收到了“抛砖引玉”之效,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育人理念,创造性地转化为了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
  
  [案例三]
  师(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一大早,老师一走进教室,听到黑板和课桌、凳子正在轻轻地说着话呢。
  生一下子个个瞪大眼睛看着老师,静等下文。
  师:只听黑板说:桌子哥哥,凳子弟弟,趁现在教室里没人,我们一起来讲讲心里话吧。我觉得我们兄弟三人生活在一(9)班真幸福!就说我吧,上课时,老师经常请认真听讲、爱思考的小朋友上台来和我交朋友,有时候做做算术题,有时写写工整的字,有时候画画漂亮的画。下课了,大家争着擦掉我脸上的东西,让我干干净净的,真舒服!只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见周围没人,他在我脸上画了几下,但是马上又擦掉了,够不着的地方,我记得还是你凳子弟弟帮的忙呢!桌子、凳子一齐说:对,对,我们都喜欢一(9)班的小朋友,他们爱护你,也爱护我。你看,我们的脸都干干净净的,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真好!这时候,老师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它们就不出声了。听了它们的话,你们高兴吗?
  师: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反思:实践证明,案例二的教育效果不能说立竿见影,至少也是十分明显的。教室里贴的作品渐渐多了,被请到台上写字、画画、演算的孩子们多了,下课随便乱画的人少了。案例三,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爱护公物的行为进行激励和夸赞,让孩子们爱护黑板的思想意识再一次飞跃,将行为规范自觉转化为主动行为,强化了教育效果。以“心理暗示”的形式赋予他们责任,暗示孩子会用黑板,还要记得擦黑板,确实有困难的可以拿小凳子垫一下。最后,以桌凳的口吻,暗示孩子们要爱护黑板,也要爱护课桌,还要关注整个教室环境,进而拓展了教育资源。整个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