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拓展孩子阅历:班级教育的关键课题

作者:潘 健




   班级教育的目的何在,说得直接些,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素质,给孩子幸福、成功的人生。孩子的素质从何而来,幸福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是阅历的拓展。
  所谓阅历,顾名思义,就是走路、读书、阅人等的体验和经历。阅历对于孩子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品德和形成人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经风雨,见世面”,“百炼成钢”,“自古雄才多磨难”,“温室里长不出栋梁材”等格言、诤言都是说阅历制约甚至决定人才的成长。
  
  一、阅历:孩子发展的永远“财富”
  
  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都处在学历社会中,学历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名牌大学的学历更是人们梦寐以求、趋之若鹜的“稀世珍品”。可是,经过20多年的实践,人们意识到,学历和智商水平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成功更需要的是代表实践经验的阅历和能力。为突出阅历的重要性,有人甚至喊出了一个口号:“让学历见鬼去吧!”还有人为对应智商(IQ)、情商(EQ)的概念,创设了历商(RQ)的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霍尔曼,在成功心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凹点心理定律”。由于这条心理学定律的命名源于高尔夫球的启示,又被人称作“高尔夫球心理定律”。如果你仔细观察过高尔夫球,会发现它的球面并不光滑,而是有凹点的。这是因为有凹点的高尔夫球的平稳性和距离性,比光滑的球更有优势。霍尔曼把这一现象引入成功心理学,他认为:有阅历的心灵,如同有凹点的高尔夫球,往往有着更持久的战斗力,因此也更容易达到个体所制定的目标。
  曾有人说:我愿意付高薪给两种人,第一种是掌握关键技术的专才,第二种则是阅历丰富的通才。1998年日本青年研究团体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生活体验经历越丰富的少年儿童,他们的道德感、正义感就越充实;大自然体验经历丰富的少年儿童有较高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如果我们能创设条件,给孩子一份完整、丰富的阅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有了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有了一个多姿多彩、幸福完满的人生。
  
  二、阅历:孩子发展的现实“瓶颈”
  
  如今,孩子的阅历到底呈现一种怎样的状况?笔者曾组织学生选择地处江海平原的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四所小学就这一问题做了简单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把阅历具体化为游历情况、交往情况(与父母、同学、亲友、老师以外交往的人)、阅读情况(教科书以外的书籍)、角色扮演情况以及活动参与情况等五个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阅历状况是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成了制约孩子素质发展的“瓶颈”。
  1.游历情况
  东方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西方的古人说:世界是一本大书,那些从未旅行过的人只读过它的第一页。这些话之所以一再被我们提起,只能证明它们从过去到现在、从东方到西方都是至理名言,它们适合一切积极向上的人,自然也适合一切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班主任们。拓展孩子的游历,可以使孩子走出生活的小空间,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放飞心灵,体验生活,增长见识,转换视角,联系实际,生成素质。调查数据表明,生活在黄海之滨的学生,有近半的学生没有看海的经历,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出过所居住的县市,超四成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在本地组织的远足、郊游、野炊等游历活动。启东、海门处于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富裕地区,这样的出游情况是很不理想的。
  2.阅读情况
  书能够给人各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一个选择的时代里(著名作家蒋子龙语)。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中小学图书馆决定美国青少年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孩子有充裕的课余时间,下了课就“泡”在图书馆,就沉迷于书中,首先被书征服,然后去征服书,孩子的阅历将得到空前的拓展。反之,孩子的阅读量过少,除了课本还是课本,是不可能保持对世界敏锐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的,更不可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为孩子预设的所谓“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永远只是一个虚幻的神话。四所小学都设有图书馆,但都形同虚设,不对学生开放,有“图书角”的班级仅占很少一部分。课本学习便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吃饭、睡觉,偶尔的活动外,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全被严格地管制了。作息表基本等同于课表,上课成了许多学生在学校里的全部生活,课外阅读成了“装饰”,成了“点缀”,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烟幕”,课余时间成了上课的“延续”。于是,在灯下如山的书堆里埋头作业,便定格成中国学生的形象,双休日补课也成了中国学生的家常便饭,放学后匆匆赶去上家教也成了中国学生的一道风景线。
  3.交往情况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与不同的人交往,就在阅读、体验不同的人生,尤其是与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交往,犹如读一本意味隽永的书,爬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调查数据反映,大多学生主观上乐意与人交往,但普遍因孩子的社交圈子太小,丧失了拓展阅历的契机。
  4.角色扮演情况
  在家是子女,在校是学生,在班是班级成员,这是孩子的基本角色。让孩子扮演基本角色以外的角色,就意味着让他们根据角色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身份和要求来行动,把自己当作别人来体验,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寻求理解和平衡。孩子每扮演一种角色,就必须遵守一套角色规范,形成一种角色能力。因此,担任角色是否多元和充分,是孩子阅历能否增长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我们将学生在班级中扮演的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基本型角色(班级成员)、权力型角色(班级干部)、技能型角色(主持人等)和服务型角色(图书管理员等),发现学生扮演的角色类型非常有限。在家庭和学校中,我们的父母和班主任也总是再三告诫孩子,“你是学生,把学习搞上去就行了,别人的事少管,抛头露面的事少做”,致使孩子也就获得的角色锻炼非常少。
  5.活动参与情况
  在平淡的生活中,如果参与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活动,往往会产生刻骨铭心的体验,增加一份难能可贵的阅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孩子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或是在学校舞台上当了一次“明星”,或是在电视屏幕上“客串”了一回“嘉宾”,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成熟了许多,自信了许多;反之,一个孩子在社会舞台上,如果只是充当“看客”,只是“欣赏”别人的“精彩”,慢慢地就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社会和自己“边缘化”。现实生活中,由于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创设的活动“平台”太少,由于根深蒂固的“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束缚,由于对应试成绩的过度追求,孩子参与书本知识学习以外的活动少之又少,阅历的拓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班级教育拓展孩子阅历的策略构想
  
  1.转变观念,认识阅历拓展的意义
  时至今日,不少班主任头脑中依然残存着影响孩子阅历生成的传统观念,如“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既有以孝为先、重视伦理的主旨,也有把孩子视为家庭“私产”,看在身边的消极意味。在国人的观念深处,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社会人”,而是家庭“所有”,是父母的“替身”、“复制品”和“生命延续”,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工具”,时至今日,“老婆孩子热炕头”仍是不少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促使人们对孩子过度呵护,百般依恋,“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虽然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应该让孩子去“长长见识”,但“外面的世界很无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庭的“惟一”,一旦受到伤害,这“惟一”就是“全部”。因此,孩子放在身边才是最安全、最放心的,至于让孩子到“人心险恶”的社会中去增长阅历,只能是“其次”、“再说”的事了。再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国人把读书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事情,并寄于读书以非常纯粹的功利色彩,读书是“改换门庭”的“阶梯”,“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性教育用语),因此,学生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圣贤书”是什么,在今天就是中考、高考的书,其余书都是“闲书”,其他事都是“闲事”,读课外书,游山玩水,这些都是“游手好闲”的人干的事,且都不在考试范围,自然比不得读书重要。这些观念不消解,不转变,阅历的拓展便无从谈起。因此,班主任应在充分认识阅历对于孩子和社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调整孩子发展的目标取向,建构阅历拓展重要性的全新意识。
  2.厘清内涵,构建阅历拓展的体系
  有些班主任意识到了阅历对于孩子发展的意义,但总觉得阅历的内涵过于模糊,宽泛无边,要拓展孩子的阅历,却又找不到“抓手”和支撑;也有些班主任着眼一点,不及其余,小打小闹,收效不大。笔者认为应明确两点:一是拓展孩子的阅历,应全方位着手,多渠道运作,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拓展,解决不了多少实质问题;二是阅历的内涵虽然较广,但只要细细厘清,依然可以找到支撑,在阅历拓展的内容和方法层面构建体系。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拓展孩子的阅历:一是拓展游历。带领孩子或鼓励孩子走出户外,进行郊游、远足、野外生存锻炼等活动,亲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架构孩子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通道。二是亲近好书。让孩子从狭小的“课本剧”里走出来,读好书、读“杂”书、多读书,与书交友,与书对话。三是增进交往。鼓励孩子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敢于交往,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知人、容人、助人。四是丰富角色。引导孩子扮演好优秀学生、孝顺子女、守法公民、模范干部、知心朋友等多种角色,体验角色要求,适应角色变化,提升角色能力。五是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增进才艺,踊跃登台表演,展现真我风采。
  3.引导体验,提高阅历拓展的实效
  班级教育中,许多班主任过于看重说教的力量,喜欢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教训学生,遗憾的是他们的说教往往很难取得成效。原因何在?在于孩子的阅历拓展不是通过“告诉”就能奏效的,阅历拓展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只有孩子亲身参与实践,阅历才能真正得到拓展;还在于这种教育没能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不经过心灵的“过滤”是形成不了有价值的阅历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到过很多地方,却只能说出地名,是因为他们走马看花,“无限风光”对他们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为什么有的孩子“翻”过很多名著,终了连书名也记不住,是因为他们浅尝辄止,只用“眼看”未用“心读”;为什么有的孩子似乎也交往过不少人,但却不能阅人、识人,是因为他们“蜻蜓点水”,不得要领。因此,要高度重视体验、感悟的方法和环节在孩子阅历拓展中的作用,孩子通过实践获得了阅历的“素材”,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对“素材”进行记录、梳理、反思、总结,深度加工,有效内化,纯净品质,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