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求平均数》活动教学设计

作者:赵海兵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八册27~29页例2、例3,第29页“做一做”及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的: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4个有刻度,同样大小的水杯,一个有刻度的大量杯和一个大杯子。
  
  课前活动:
  1.每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并记下来。
  2.做好“跳绳”准备活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选出3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问:你们猜哪一组赢哪一组输?怎样比较?
  2.如果学生认为比总数好,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跳绳,做好相应的记录,并用比总数的方法得出结论。
  3.教师在4组中加入不相等的人数。
  问: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怎样判断各组的输赢?引导学生找到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并试着比一比各组的平均数,从而引出课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改昔日的室内教学,将学生带入操场,通过切身体验、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切实感受“玩中学”“学中玩”的生活数学观。)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创设氛围,探讨策略
  (1)每组准备4个带有刻度的杯子,杯中水的高度与书上相同。
  (2)猜一猜:这四杯水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可以估计出具体的数字,也可以用手指示具体高度,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及能力。)
  (3)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将这四杯水平均分?
  (4)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动手分一分。
   (让学生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5)研讨第三种方法,请同学们试着列出算式,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
  ②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教师据学生回答板书:(6+2+5+3)÷4=4(厘米)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哪些同学猜得比较准确?如果要你再一次猜一猜它们的平均数,哪些数你不会猜?为什么?
  (在比较中学习,在选择中学习。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求平均数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1.指导同学们填写本组同学的身高数据,并计算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1)汇报各小组的平均身高。
  (2)提问:全班平均身高最接近于哪个小组的平均身高?为什么?
  (3)估测:全校、全市乃至全国小学四年级的平均身高。
  (根据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推测全校、全市以至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培养。)
  2.练习:课本第2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
  2.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家庭作业?
  (关注学生的收获,更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将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