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赏析

作者:丁浩清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江苏省省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的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物体,它们面的形状是不同的,像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平开关表面呢?(正方形)碟片的面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星、三角尺等),让学生观察。
  瞧,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让学生说一说)上课前老师发给你们一些物品,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物品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学生观察、相互议论、教师参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角。
  3.揭示课题:认识角(板书课题)。
  4.你能在生活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找到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学生展开活动)。
  赏析:教学一开头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借用学生喜欢动画的天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物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角的特点。在抽象出角的概念后,又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的新课标理念,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增加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1.讲述:刚才我们从一些物体上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引导学生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讲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你能想办法做角吗?请动手试一试。(学生做角,教师参与)
  2.做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教师评价、激励)
  3.这些物品的哪些地方藏着角?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活动情况)
  4.看看小番茄、小萝卜、小辣椒、小磨菇他们又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想不想照他们的方法,自己做角呢?如果想做,再做一个角。
  [赏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动画的天性,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操作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获得了自己探索数学的体验,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角,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同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初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到了两针形成的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根据你的想法判断课本第69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谈话:如果两个角的大小很明显,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两个角大小不明显,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出示教材第70页两个钟面上的角。提问:你们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办法)再看看小萝卜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请用这种比较方法判断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同桌合作完成。再指名说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的结果。
  讲述: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赏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求知欲望,又学到了新的比较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教师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训练题,学生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面,发展了数学思考。]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大家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交流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做题,然后指名说出答案,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看第3题,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
  让学生把合着的纸扇稍拉开些,找出两个扇柄的夹角,然后逐渐拉开。提问:你看到纸扇的角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把剪刀张开到最大限度,然后逐渐合拢。提问:在剪刀逐渐合拢的过程中,角有什么变化?在小组内做一做,说一说。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根据刚才你们讨论的意见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让学生判断)
  再口答第5题。
  [赏析: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的概念,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拓展这环节,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发现了角的知识内涵。]
  
  五、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你能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吗?找出来让你的家人看看。
  [赏析:认识角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学的知识点,积累了活动经验。]
  本节课教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也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这样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学生对角的知识理解得透彻。
  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使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总析: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理念新、基础实、方法活,先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来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串之中,形成悬念,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并以找角为由,导入新课学习,寓教于乐。通过情境串的创设,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求异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积极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师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去思考、探索、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3.注重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富有童趣,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除去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充分利用动画的效果,向学生展示“形、物”的分离,既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促进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