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教学案例与反思的写作例谈

作者:郭爱平




  教学案例是老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生成的一种过程。它贴近老师的教学实际,直接反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成功之处或某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缺失。因此,教学案例成了老师反思教学,研究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成了老师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成了老师之间平等对话的有效文本;成了老师实现优势互补的不竭之源。
  有了教学案例,就有了教学中的经验或不足,有了经验或不足,就有了总结与反省,即对案例的反思。案例反思是对教学中出现的“亮点”或“败笔”进行思考、总结和改进。案例反思不是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而是从观察与思考的角度,为今后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怎样写教学案例与反思呢?下面,就以《反问求解,读中感悟》(《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9期)和《把失误生成精彩》(《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10期)为例,谈谈如何写教学案例与反思。
  
  反问求解读中感悟
  
  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风娃娃》)
  生:老师,我不明白“纤夫”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句子——风娃娃又来到小河边,看见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生再读句子)
  师:读了句子,说说风娃娃在河边看见什么。
  生: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生再读句子)
  师:读了句子,说说风娃娃在河边看见什么。
  生: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
  师:谁拉着船?
  生:纤夫。
  师:纤夫就是——
  生:拉船的人。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读懂了“纤夫”的意思!
  反思:
  反问求解,从文本中品读,找出答案,让学生学会从读中感悟。
  案例:
  生:老师,课文中说喊着号子,为什么不是吹着号子?
  师:什么是号子?
  生:“一、二,一、二。”
  师:什么是吹号?
  生:这样。(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当回纤夫。(示范拉纤)
  生:做拉纤的动作。(师生一起喊号子)
  师:好了,船靠岸了。
  生:唉,累死了。
  师:明白了什么是号子了吗?
  生:明白了。
  反思:
  从一字一句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理解,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比长篇大论的讲解效果更佳。
  
  把失误生成精彩
   ——一次教学失误的反思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16页中有这样一题:“例4,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出示“例4”时,漏抄了“圆形”二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出现下面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
  师:(一时语塞沉思后)请同学们停一下笔,会做这道题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指一名没有举手的学生)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补上“圆形”条件就能做了。
  师:对,确实差一个条件。其实,我并不是有意掉的,而是出于自己的粗心,漏掉了“圆形”二字。还好,几个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老师不是完人,老师也有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提意见。
  这时,已举了手的又慢慢放下了,目光注视着我。
  师:我看这样,不加“圆形”而补上“如图”。这街心花坛的形状你将如何设计呢?要求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生:行!
  师:小组合作设计,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形多。
  小组汇报:
  
  ……
  师: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祝贺你们未来的设计师。请你们把自己设计的最漂亮、最合理的花坛面积算出来,好吗?
  生:好!
  反思:
  1.蹲下身来,释放教师真诚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放下教师架子,营造民主、平等、安全、愉悦的教学情境。“由于老师的粗心,漏掉了‘圆形’二字……我要说一声‘谢谢’……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提意见。”多么诚恳的语言,老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正是这种蹲下身来的真诚,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为师生的平等交流、生生的合作互动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2.开放教学,生成课堂精彩
  将错就错,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思维空间。“我看这样,不加‘圆形’而补上‘如图’,这街心花坛的形状你将如何设计呢?”这一富有开放性的问题的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多么让人乐于接受又跃跃欲试的事情啊!爱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正因为这一问题的提出,迎合了学生的天性,吸引了学生,才唤醒了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了不同的花坛形状的设计方案,如圆形、环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一开放性教学,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它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3.鼓励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水平、学生情感和态度,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花坛形状设计,我由衷地欣赏学生的独特个性。“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祝贺你们未来的设计师”,我用激励的语言,赞赏学生的创造成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拓展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
  4.在教学中,失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失误,如何驾驭失误,把失误生成精彩。
  由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案例与反思的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要体现“鲜明的主题”
  从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反问求解,读中感悟”和“把失误生成精彩”这两句话分别是案例反思的主题。这一主题既是对案例的解读,又是对新理念的诠释。既有案例的新鲜,又有理念的鲜明。一般来说,案例与反思的标题就是它的主题。案例与反思一般只有一个主题。
  
  二、教学案例与反思要体现“真实的经历”
  教学案例必须是师生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必须是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或问题,必须是从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挖掘问题,找出困惑,为学习、研究搭建平台。反之,虚拟的教学案例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是空中的楼阁,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其反思的内涵也是苍白的,不深刻的。
  试看上面实例,如果不是师生亲身经历,老师怎么就知道,“我不明白‘纤夫’是什么意思?”怎样就知道“课文中说喊着号子,为什么不是吹着号子?”这些在教学实践中困惑的问题?如果不是师生亲身经历,老师又怎么就会发现“漏抄了圆形二字”的失误?正是因为有了师生的亲身经历,所以才有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比如前面两个实例:
  
  也因为师生有了学习研究的平台,所以才有了师生教学中的感悟,才有了师生失误后的精彩。
  
  三、教学案例与反思要体现“全新的理念”
  教学案例与反思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换句话说,对教学案例的反思,就是要从教学实践中提升出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导向。《反问求解,读中感悟》的例中,其反思言简意赅,折射的理念新颖独到。老师让学生读句子,再读句子,就是体现了一种“读中悟”的大语文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语文课注重“品读、感悟、体验”。《把失误生成精彩》的例中,从三个方面对案例进行了反思,通过反思提升出了三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二开放性教学的营造,其三激励评价的推进。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呼唤,是课改的要求,是课堂教学实践实现的质的飞跃,是老师专业成长的标志。
  
  四、教学案例与反思要体现“多样的形式”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段,如《把失误生成精彩》。也可以是几个片段,如《反问求解,读中感悟》,可以是一个内容,也可以是几个内容串连;可以是一个片段写一个反思,也可以几个片段写一个反思;可以一个反思一个观点,也可以一个反思多个观点。就是说,教学案例与反思的形式不拘一格,形式变化多样。
  
  五、教学案例与反思要体现“内部的需求”。
  前面所谈到的都是外显的、客观的,而现在所说的是内显的、主观的。最主要是靠自己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1.课外读书,为教而学习
  教师应多看教育报刊,多读教学杂志,多学名师名著。因为报刊中有专题讲座,有专家争鸣,有教学点滴,有工作花絮,有教学设计。读这些报刊,会觉得视野千里,纵横四海,宛如畅谈于诸位同仁之间。要让学习成为一种状态,成为一种品质,成为一种享受。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2.案例反思,写自己的教育故事
  教师每天都与天真活泼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在一起,时时会发生令人不可预知的教育故事。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即案例与反思。正是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老师经历一个感知、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老师成长的过程。
  3.实践提升,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实践。在学习中完善自我,在积累中厚积薄发。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