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四性”

作者:胡德运 陈 燕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方案。教学设计是旨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行为,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指导好。
  为了使教学设计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彰显它的生命力,应该把教学设计放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来思考和操作。因为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来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这些日常的教学“问题”逐渐提炼转化为“研究课题”。用课题研究的思想和意识来指导教学设计活动,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研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目的性
  
  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制定,它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方向。在这里,教学的目标不是“拼盘”,不是“天女散花”。散“点”分布、面面俱到都不能真正体现目标的综合。以“研究课题”的思想来指导设计,教学过程至少也要维持一周的时间,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它在整个学年、学段的位置。即使不便在目标陈述的过程中出现,设计者也应该具备一种整体的意识,体现这个“研究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必要性。
  例如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与原来教学大纲逐个年级的表述和规定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段各个年级的各项学习任务(识字、阅读、习作等等)可以等同。比如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关积累、学习词语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语文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就不能理解为三、四两个年级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方面可以平均用力。不同年级在目标的设定上应该有所区别,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逐渐体现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三年级是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度的时期,阅读内容相对加深,学生开始接触一些书面语汇,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累语汇的习惯,而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不成熟,应该通过一些简单的概括练习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到了四年级,显然在积累方面要求学生更加自主地完成任务,而对把握词句意思,感悟文章大意的要求明显提高。
  在课题研究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合、综合,但无论怎样整合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语文学科的内容、特色。也就是说,这个整合、综合必须是有“语文味”的。因此,教学设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应该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有全局的把握,又要回视教学的学段和年级。将教学目标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审视和把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全局的把握,有利于明确教学思路。
  
  二、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发展,而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1》的设计,除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操作活动之外,更应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教材通过摸球实验来让学生体验和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是这个实验是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按要求去操作,而不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淡化了思考力度。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设计:
  1.设境(出示装有5个红球和1个黄球的袋子)。
  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袋子中装了一些红球和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2.思考。
  哪种球摸到的次数多?为什么红球摸到的次数多呢?猜猜看这是什么道理?
  3.设疑讨论。
  那么怎样才能使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呢?
  4.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得出:要使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袋子中红球的个数要和黄球的个数一样多;(2)摸的次数尽可能多。
  5.活动设计。
  (1)袋子中红球和黄球放的个数一样多,应该怎样装?你能不能设计一下?
  (2)摸的次数多一些,你准备摸多少次呢?
  6.介绍画“正”字法。
  (1)摸的次数少,我们比较好记,那么摸的次数多了,我们该如何记呢?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记录数据的方法?
  (2)用画“正”字的方法如何来记录数据呢?
  ……
  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具备反思的意识,要不断地追问拿我这样设计有效吗?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而且各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是有效的教学。
  
  三、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的水平才是高的。科学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各科教学设计都不例外。
  试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明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规范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活动。第一,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第三,一篇课文要设计多种课的类型。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第四,语文教学设计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
  科学性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提高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把科学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
  
  四、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预设。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是必要的,它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底线。但这里的预设不是精确的、封闭的线性排列,而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打个比方说,这里的“预设”不是一列按照精确的时刻表行驶的火车,而是一个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即便如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应该考虑教学时的实际状况和主客观条件,如“这样处理学生能接受吗?”“能否借助一些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等等。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认识千米肯定离不开他们实地走一走,具体去感知,但如果把这个环节放在课堂上的话,教学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也很难把握,也就是说可操作性不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设想:既然课堂上不行,那就在课外活动时进行,带领学生实地走了100米、200米和1000米,只是在活动时不必点明目的,而且这个活动一定要提前进行。同时,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课前的活动拍成录相,搬进教室。“千米”这个概念引入后,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时,可以作如下处理:
  
  一、认识1千米和1000米的关系
  1.播放录相。
  (1)学生走100米的录相。
  小结: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要多少步。
  (2)学生走200米的录象。
  小结:同学们走200米大约花几分钟。
  2.想一想:如果走10个100米,那该有多长。
  3.比较1千米和1000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深化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二、体验理解1千米
  1.算一算。
  如果学校的跑道1圈是200米,那么几圈是1千米?如果一圈是250米呢?400米呢?
  2.忆一忆课前走1千米的这段路。
  3.思考怎样来估计1千米的距离。
  4.汇报小结。
  同学们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同学们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5.说一说: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6.试一试: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估计一下自己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千米。
  ……
  在上述设计中,教师在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科学地、合理地加工和处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教材虽然是由专家开发、编写而成的,但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操作问题。主导教学的第一位因素不是教材,而应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使教学设计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