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布景”与“感悟”

作者:徐吉志 李 霞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叶少兰解释说:“通过盖叫天的虚拟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看到了风有多大,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都用布景表现,则韵味全无。”这虽是在讲演戏,但笔者觉得其中的奥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强调的阅读感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一】
  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她的教学过程如下: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初读课文后的印象。
  2.展开讨论:要深入了解九寨沟可以用什么办法?(读书、上网、看电视)
  3.边读课文边看多媒体展示:(1)放一段九寨沟风光片后,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图片(共40多张,其中关于湖泊的20多张,学生读书总被叫停)。(2)继续放配有解说的录像片(解说词为课文第四段内容)。看完录像后讨论:介绍了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3)组织交流课前从书上、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文字、图片、音像制品;有风土人情介绍,地形、地貌介绍,旅行线路介绍等。交流了25分钟下课。
  这位教师对课堂的“布景”可谓煞费苦心,从电教手段的运用到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不可否认这位教师在备课准备上所下的功夫之深,课也上得很生动、活泼。但我们如果从语文教学的“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去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节课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这节课过分注重了“布景”的设计,却忽视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读书感悟。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就是熟读精思,边读边思,这样才能理解和感悟。当然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用,但应注意适度,因为我们上的是语文课。由于九寨沟的景美,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美景,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美,去想象、体会、感悟九寨沟的自然美景,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其次,这节课虽然超越了文本,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却把语文教学的根给丢了,没有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把语文课上成了一节九寨沟知识、旅游课。语文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也没有得到体现,更何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案例二】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上课。教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随着教师的板书边读边书写,写毕再齐读一遍课题。)
  师: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拿出课文,遇到生字,那上面有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下面大家自己认真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好的一座圆明园竟被英法联军给破坏了。
  生2:我们曾为圆明园而感到骄傲。后来被英法联军毁坏了,我心里感到愤愤不平。
  师:哦,她的心里感到愤愤不平。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心里是什么滋味?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我心里非常难过。
  师:(板书:难受、怒、恨、惜)现在请你再读课题。(生读)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这就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的心情。读哪一段时你最恨、最怒、最难受?
  (生说读第五自然段,于是教师提醒同学们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我很注意看,很注意听了,同学们已经把可惜、难受、愤恨、愤怒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了。再读一遍,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两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她表达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感情,而且是表达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感情。哪位同学再来读?
  (另一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控诉!大家齐读。
  (生读。师板书:拿走、搬运、毁掉、放火)
  师:这就是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最可恨的是,他们为了毁灭罪证,最后放起火来。他们的罪证难道能让大火毁灭掉吗?
  生齐:不能!
  师:前面用了个“闯”字,活化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一可恨能拿走的拿走,二可恨拿不动的搬走,三可恨搬不走的就毁掉,最可恨的是最后还要放火烧掉,企图毁灭罪证。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中国人的恨!读——(学生带感情齐读)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也不少,但于老师并没有绞尽脑汁地去做什么“布景”设计,而是突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我们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老师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使朗读与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地发自心声,于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询问学生有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交加的语气语调。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要把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通过面部表情显现出来,这样的“读”真可谓既有“声”又有“色”,使“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不但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假如此处我们把学生的阅读感悟换成看录像,那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韵味全无”。因此语文课必须发挥语言的魅力,教师要运用得体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启发学生读课文,体会、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书感悟能力。同时,对文本的语言理解、感受越深,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感悟也会越深,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就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