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嚏茶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黄廷洪

  《今古传奇·故事版》2004年第10期  

  乾隆年间,黄山脚下有个商人名叫胡瘦梅,他十五岁离开徽州老家到扬州做生意,三十年过去,已经成了扬州城里的首富。

  那年春上,富商胡瘦梅丢下生意,从扬州回家看望快要临产的妻子。妻子汪氏腆着个大肚子,给丈夫炒他最喜欢吃的“辣椒鳖”。胡瘦梅十分感动,坐在灶前给妻子烧火。汪氏炒着辣椒,一股呛人的辣味钻进鼻子里,她连打了三个喷嚏。不想这喷嚏让她动了胎气,几个时辰后,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胡大富。

  胡大富出生时,没有啼哭,却一连打了三个喷嚏。后来的事情更让胡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胡大富每隔两个时辰就要打一阵喷嚏,而且一打就是一串。一开始,母亲以为孩子受凉了,后来见他老是打喷嚏,就去看郎中。郎中说汪氏临产前不该炒辣椒,辣味熏了肚子里的孩子,才落下这怪病。

  随着时光流逝,胡大富渐渐长大。年龄越大,打喷嚏的怪毛病越是厉害。因为这个怪毛病,胡大富可没有少吃苦头。他到私塾里去念书,先生不收他,那些学童们一见到他就刮着脸皮子羞辱他。胡瘦梅晚年得子,本来欢天喜地,没有想到儿子有这种怪毛病。好在他认识九华山的一位云寂长老,几番权衡后,他把儿子送到山上学武功去了。

  那年秋天,朝廷工部尚书周维奇来扬州,向扬州知府陈文彬传达皇上的旨意:八月十五那一天,乾隆皇帝在宫中小憩,梦见自己到了烟花三月中的扬州。只见到处莺歌燕语,鲜花盛开。更让乾隆开心的是,他看见一百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石桥,桥上美人歌舞,仙乐飘飘;桥下流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乾隆把自己的这个梦境告诉了宠臣和,和心领神会,于是吩咐周维奇在扬州城的瘦西湖畔,造一百座汉白玉桥,为明年春天皇上南下作准备。陈文彬一听,笑道:“尚书大人请放心,扬州自古为商贾重镇,常言道天下商人数徽州,徽州商人在维扬。我们扬州的徽商正好有一百位,打头的徽州商会会长名叫胡瘦梅,明天我就把他们召集起来,传达皇上旨意,让他们每人出资捐建一座汉白玉桥。”

  第二天,陈文彬果然把商人传唤到知府衙门,向他们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徽商们一听个个面露难色。

  “俗话说家有黄金外有秤,在座的都是明白人,你们的腰杆子有多粗,我陈某人会不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想谁也不愿意背上一个违抗圣命的罪名吧?”

  听了这番暗藏杀机的话,徽商们不敢说什么,每人捐了三千两银子。陈文彬拿到三十万两银子,开始在瘦西湖畔造桥。几个月以后,一百座汉白玉桥造好了,乾隆听了很高兴,给每座桥都起了名字:清风桥、明月桥、莺歌桥、燕舞桥……等等,并且亲自手书桥名。

  第二年春天,乾隆南巡,一路浩浩荡荡来到扬州。那天晚上,一百位徽商们聚集在胡瘦梅的万福堂里,商量在乾隆面前告状。原来,知府陈文彬以造“御桥”为名,勒索银两,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狠发了一笔不义之财。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进了知府的腰包,徽商们自然愤愤不平,可又想不出告倒陈文彬的办法。就在这个时候,刚刚从九华山下来的胡大富冷不丁说了一句:“我有办法。”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胡大富,胡大富说出了自己的点子,在座的人听了都瞪大了眼睛。胡大富说:“各位长辈,我知道你们不相信,甚至在心里笑话我。俗话说打出铁来看钢,到时候你们就看我的吧。”

  第二天,乾隆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瘦西湖边。一阵鼓乐齐鸣,百姓们山呼万岁。乾隆走下轿,向面前一座汉白玉桥走去,此桥名叫踏雪桥。乾隆刚刚走上桥头,只听得在一边看热闹的胡富贵,面对踏雪桥响亮地打了一个喷嚏:“啊嚏!”踏雪桥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个喷嚏,桥上的石块纷纷掉落下来。乾隆站在桥上,不知所措。一个身手敏捷的武士飞身上桥,将他扶了下来。就在这时,胡大富的第三个喷嚏响了,踏雪桥轰然倒塌。大伙儿目瞪口呆,陈文彬更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胡大富跟九华山云寂长老学了一种气功,那踏雪桥本来就不牢固,胡大富借助打喷嚏,使出气功,竟然将桥给震塌了。

  “扬州知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乾隆喝问道。

  “启禀皇上,这是有人在玩弄妖术,企图谋害皇上。”陈文彬说。

  “皇上!”人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呼喊,一百个徽商齐刷刷地跪在了地上,为首的胡瘦梅说:“皇上圣明,踏雪桥突然倒塌,不是什么妖术作怪,而是这桥质量低劣。这些桥我们徽商每座捐了三千两银子,实际造价不足三百两……”

  “胡瘦梅,你信口雌黄,胡说八道!”陈文彬打断胡瘦梅的话,“你竟敢当着皇上的面无中生有,血口喷人!你说,刚才用了什么妖术,妄图加害皇上?”

  “皇上,胡瘦梅所言句句实话!”徽商们齐声高喊。

  “胡瘦梅,你说这汉白玉桥偷工减料、质量低劣,有什么证据?”乾隆问道。

  胡瘦梅呈上一百个徽州商人的“请愿书”,上面写的是陈文彬利用造桥的机会,大肆搜刮勒索,造桥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从中捞取了大量不义之财的真凭实据。

  “皇上,微臣冤枉,有人想陷害我!”陈文彬喊道。

  “万岁,贪官不除,百姓遭殃,您要为我们做主啊!”

  “好了好了,都不要说了,朕自然会把这件事情弄个清楚。”乾隆心中不快,他本来想趁着这阳春三月的大好时机,一路赏心悦目,没想到刚到扬州,就遇着这样的事情,踏桥观花的雅兴荡然无存,便起驾回到御船上,吩咐继续南下。

  晚上,乾隆正在画舫上欣赏美人歌舞,侍臣沈江南试探着问:“皇上,扬州那一百个徽州商人的状子……”乾隆正在兴头上,一听这话,皱着眉头说:“以后朕在赏歌观舞的时候,别拿这些事情来打扰。”沈江南明白了乾隆的心思:那一百座汉白玉桥没有拿朝廷的一分钱,既然不是朝廷的钱,陈文彬吃点儿回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反正商人们挣的也不是血汗钱。更何况,商人们告的是陈文彬,这个陈文彬和皇上的宠臣和是亲戚。沈江南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知道百名商人跪驾喊冤,必然事出有因。趁和不在皇帝身边,只要皇上说声“查”,事情就好办了;若是回到京城,和一插手,事情就复杂了,因此得赶紧想个办法,为商人们伸张正义。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南巡的船队到了江南地界。乾隆站在船头,只见阳光明媚,阡陌纵横,油菜花遍地金黄,采桑女唱着悠扬的歌。他一时高兴,道:“沈爱卿,笔墨伺候,朕要赋诗一首!”

  沈江南应着,不一会儿,乾隆走进画舫。也许是刚刚在船头吹了凉风的缘故,乾隆回到船舱里,皱着眉头就要打喷嚏。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沈江南的眼睛,他灵机一动,马上跪在乾隆面前,大声说道:“启禀皇上,扬州百名徽商联名状告知府陈文彬的案子……”

  话音未落,乾隆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喊道:“茶!”

  “谢皇上!”沈江南赶紧站起来,大声说,“皇上有旨:扬州徽商状告知府陈文彬一案,查!”

  乾隆哭笑不得:“沈爱卿,朕是要喝茶啊。”

  沈江南赶紧从侍女手中端过一杯刚沏的茶呈上来。乾隆闻到一股浓郁的清香之气,喝了一口,觉得奇香无比,妙不可言,问这是什么茶。沈江南说,这是产于徽商老家黄山的山茶,虽没有名字,却是茶中极品。

  “果然是好茶!”乾隆望着沈江南,微笑着说,“沈爱卿,我差点忘了,你也是徽州人呢,给我说说你们老家的事情吧。”

  沈江南告诉乾隆,徽州很穷,男人们很小就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临走的头天晚上,母亲要亲手搓一根绳子,系在儿子的腰上。谋生的漫漫长路中,儿子要么靠这根绳子打出一片天地,要么就用这根绳子悬梁自尽。沈江南说着,给乾隆唱起了一首徽州歌谣:前世没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沈江南唱着唱着,已经是泪流满面,因为他的祖上也曾经是一个历经辛酸与坎坷的徽商。

  乾隆沉默片刻,叹息说:“看来徽商也不容易啊。沈爱卿,今天这茶喝得是别有意味啊。我看这茶往后就叫喷嚏茶。”乾隆说罢,哈哈大笑。

  “皇上圣明!”沈江南知道乾隆默许了要查办陈文彬,心情一下子开朗了。

  有了乾隆的那个“查”字,陈文彬伙同周维奇搜刮钱财、大肆贪污的劣迹很快大白于天下,两个贪官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那以后,黄山的毛峰茶便改名叫喷嚏茶。

  没过多久,胡大富打喷嚏的怪毛病奇迹般的好了,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成了名噪一时的徽商。

故事——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