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张慧姝




  [摘要]通过对工业设计的专业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等进行大量调研,以及对全国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研究,提出以下结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与工业设计产业相结合,应立足于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思路。同时,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阐述研究成果的应用及效果,提出今后的人才培养一些建设思路。
  [关键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337-03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但是教育的规模发展较快。自1982年第一批两所院校开始招生以来,到2007年教育部最新统计,设置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260余所,这无疑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专业教育的过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盲目性,因此产生了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方向模糊,企业要求的人才与院校培养的人才不符等问题。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的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设计人才[1,2]。
  
  1应加强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
  
  工业设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设计产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中国的工业设计初期发展是教育先行,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工业设计重心已经从教育界转移到产业界,工业设计产业开始发展。但目前工业设计产业化程度低,工业设计人才匮乏。一方面是整个设计市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中提到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但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和拥有实践经验的成熟人才。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个问题[3]。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应加强工业设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设计教育的转变,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
  制造业发展带动设计业,相应设计项目会带到学校,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实习,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实战经验,进一步带动教学。另外,政府搭建的工业设计行业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国内外设计界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提高了学生工业设计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再发展的机会。
  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促进企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国家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4,5]。
  
  2应立足于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
  
  2007年2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目前工业设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另外,全国以四个经济区为中心正在大力的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工业设计产业)。政府正在加大对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多方面的投入。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工业设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工业设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工业设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比如在设备投入,师资培训等资金投入方面,以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倾斜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地方政府搭建工业设计平台可以对设计资源共享起到重大作用,设计开发共享,设计实践共享,设计竞赛参与共享等。人才培养就地取材,也可降低办学成本。同时,培养区域和地方急需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可快速促进本区域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设计水平。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软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围绕上述情况来进行的[6,7]。
  
  3北京联合大学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和实践
  
  2007年上半年通过对将近100家设计公司和企业进行调研(得到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DRC工业设计产业基地的大力协助),主要分析企业状况、企业内部对工业设计认知度、企业设计师所具有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其应用程度;同时也对教育界(调研北京15所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007年7月召开了北京联合大学工业设计备课会,请了许多企业代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同时分析了全国工业设计专业的51份教学计划17项指标(主要是应用性教育的学校或地方院校,在工学院下面的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对产品设计实际流程,设计师在企业中具体的岗位,所做的具体工作,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解和研究;另一方面对各高校如何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北京联合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框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结合
  北京联合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2002年底开始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合作,2004年6月互相挂牌签约。2006年北京DRC(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一期建成,学生有3部分主要的实践通过DRC进企业来完成,企业有几十家左右(如洛可可,易造,丹方等设计公司)。第一,自2006年暑假至今,每个暑假和寒假北京联合大学工业设计学生都会通过DRC去企业实践一个月;第二,在教学计划中设置10周的课程设计,也是通过DRC去企业完成,快速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积累了实际经验。这种模式得到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第三,学生的毕业设计部分通过DRC去企业进行设计,去企业毕业设计达到95%,采用企业设计师和教师双重指导。2007首届毕业设计展在DRC汇展中心举行,得到北京市高校和外省领导的好评。这三部分纳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中,同时还有设计竞赛和科研也纳入其中。
  另外,除了DRC校外实践基地,2007年又建立了一个4000平米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的其他实践课可以在该基地完成。
  通过这些措施,工业设计的理论课程中,有一部分设计是结合科研等形式在企业中完成。从而达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业设计产业的密切结合。
  
  3.2培养目标
  北京联合大学属于北京市属高校,那么它必然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目标表述如下:
  1)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首都及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机电产品造型与设计表现技术应用能力,产品设计信息整合和创新能力,产品流程与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产品设计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2)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应用能力,人机工程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能力,模型制作技术应用能力,材料工艺与功能结构的技术应用能力,造型与手绘草图技术应用能力,能在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从事数字化建模设计、模型制作、产品信息整合、手绘草图和工业设计相关的技术与设计工作;
  3)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有较好的设计、社交、思维与表达等能力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要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
  
  3.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同时体现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本科规范,更重要体现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