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作者:乔 琳 李向军




  [摘要]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角度出发,在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系统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力求通过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析,准确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312-03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深入探索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对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多年实践,笔者总结出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来促成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构成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现有研究生课程体系,使课程设计更加紧密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已成为当前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财经类高校以及高校中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系统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 题分析
  
  1.1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涵盖面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
  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过分强调按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开课视野存在局限,体现不出宽口径培养的趋势,从知识结构上限制了对研究生知识交叉融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多数也按二级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个性化培养作用的发挥,使选修课在发挥知识深化作用的同时,不能很好体现知识扩展的功用。
  
  1.2研究生课程内容设计体现不出精、深、专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层级性。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类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硕士研究生存在交叉;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类、学科基础类及专业类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与本科课程的交叉重复,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递进性,客观上降低了研究生课程要求,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课程设置偏重搭建理论知识框架,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情况看,课程设置中缺乏应用性强的课程作有益补充,不利于对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难以适应研究生多元化就业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应用类学科多数专业课的设置对实践方面的学时安排不足;另一方面,一些理论基础类学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为学生提供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较少;
  3)课程内容上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与实践结合的程度较低。研究生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突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
  
  1.3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受师资力量所限,并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目前的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取决于现有教师的能力,在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时,勉强授课,降低课程的教学质量,存在部分“因人设课” 和“因课设人”的现象。
  
  1.4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研究生课堂教学大部分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做法,并统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授课模式比较单一。分析其成因,主要因素是随着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张,教师和教室资源有限,部分课程课堂人数过多,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交流显得困难重重,也限制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结合运用和创新。
  
  1.5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方面还有缺口
  部分高校课程教学开展之前,没有硬性规定授课教师必须编写教学大纲,导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内容随意性较大,课程教学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部分课程内容可能会有重复和交叉。研究生所用教材并没有与本科教材区分开来,教材的深度、难度并不确定。
  
  1.6研究生任课教师教学评估质量有待完善和提高
  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还没有开展研究生教师的评估工作,在教学环节上还不够完备,或者已经开展评估工作的高校,评估指标的确立和相关配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2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2.1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
  1)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力求多而活,可开设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以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允许研究生选读其他高校本学科相关的课程,享受外校的课程教学成果。对选修课程的补充和扶助,还可以聘请一些公司或其他部门机构有着丰富实践和管理经验的领导层作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从学时要求来看,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外语和政治理论两门课程的学分(8分)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较大,为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尤为重大。可以考虑通过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来提高外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而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可辅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改变一位教师主讲到底的“大课程、大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做出新的组合和补充;
  3)合理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提高现有研究生专业课程深度,课程起点要高,要反映本学科本专业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的新颖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精炼该专业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新、宽、深,应该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使研究生尽早接触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学术成果,形成本科、研究生层次清晰的培养模式。目前中央财经大学三个研究院新引进许多国际型复合人才充实到研究生教师队伍,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推荐好的具有先进理念的研究生课程和系列讲座,丰富研究生课程内容;
  4)重视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前沿课程的设置,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加强方法论指导,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能发挥其才能的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强调科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
  5)基于上述原由,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扩大到一级学科课程和全校所有课程的范围,具体设想参见表1。研究生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跨学科、跨学院选择课程,实现在全校研究生课程中任选。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研究生导师进修学校,加强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培训。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因此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是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选送一些年轻教师去国外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请进来”,就是聘请国内外一些名师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把一些好的经验、方法带进来。教师要不断进取和终生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向学生传真道、授新业、解长惑。
  
  2.3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