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

作者:鲜 兰




  [摘要]在教育研究整个发展历程中,存在两种研究范式: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本文结合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历史发展,在比较它们的差异基础上,探求如何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以促进教育研究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教育研究,量化研究,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07-03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两个基本范式。在整个20世纪中,量化研究处于研究方法中的主流,质化研究却处于研究方法的边缘。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尤其是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教育研究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1]。这就与一般认识活动不同,需要不仅仅用一种研究方法或者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种方法厚此薄彼,而是要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比较
  
  1.1量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2]。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量化研究是科学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体现,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思想的解放,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它使人类在制服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丰富。“科学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3]。科学主义的盛行使量化研究在教育研究中长期处于主流地位。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价值取向;多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如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来阐释和证明假设;强调价值中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多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假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进行检测。
  
  1.2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质化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质化研究主要是基奠于现象学、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之上,其中最重要的是阐释学。狄泰尔认为人文科学应该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人文科学应该是试图诠释,而自然科学是试图说明。诠释就是研究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研究者自身的素质、对问题的前设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制约。因此质化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深入教育情景中,消除这些影响,揭示问题的本质。质化研究包括人种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志、自然主义方法、现象学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策略。
  质化研究注重深入研究的自然情景中,去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质化研究用描述的方法,用文字或者图片来呈现自己的观点;质化研究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重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关注对研究对象的资料、阶段、要素等方面的考察,而结果往往是可以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形成或改变;质化研究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在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质化研究的结论,被称为“扎根理论”,是深深根植于研究资料之中的[4]。
  
  1.3两种研究的比较
  1)方法论比较。量化研究推崇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量化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5]。因此量化研究强调要以先前理论所推演的假设为基础,而后利用可靠的量化方法验证,获得可观察到的结果。质化研究则是建立在现象解释主义基础之上。现象学的解释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不是截然分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构建。质化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对象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它倾向于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某种现象以便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使用的意义系统中去理解某种特定的行为[6];
  2)研究目的比较。量化研究旨在通过假设、实验实证、统计分析,在所研究的样本中概括出一般特征,发现事实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从而对教育现象进行预测。质化研究则不是追求普遍的规律,而且在它看来世界也没有恒定、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要对事实做解释性的理解,认为事实的本身必须通过研究者的诠释才能揭示意义[7]。因此,质化研究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3)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比较。量化研究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过保持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外部控制的办法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另外的环境中可以重复同样的研究并获得同样的结果[6]。质化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关系,是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深入研究的实际情景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对话,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4)研究方法比较。量化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 ,如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质化研究则是人文诠释取向,如用田野工作、参与及观察、访谈、文本分析、历史分析、个案研究及叙事法等;
  5)研究结果比较。量化研究的结果具有概括性、普适性、可以重复使用且可以推广到抽样的总体;质化研究的结果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不可以重复使用。
  总之,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是两个在认识论、本体论、研究方法、特征描述、研究过程强调者、对彼此的批判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的研究范式(见表1)。了解它们的差异可以在研究中充分运用它们,扬长避短。
  
  
  2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有机结合
  
  2.1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1)两种研究结合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结合的哲学基础。它认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通过对事物质的研究,掌握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通过研究事物的量,来掌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及其他方面可以用数量方式来表示的规定性。教育现象是一个复杂的事物,教育研究应该对其质和量两方面都进行研究。系统科学是两者结合的方法论基础。它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等于每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其原理在方法论上强调从系统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统筹全局,把研究对象放于系统之中,综合考察[5]。所以系统方法本身就是量化和质化兼备的方法;
  2)两种研究结合的方法论支持。首先是数学的发展是结合的方法支持。教育现在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状的不确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内部联系的非线性、教育效果评判的主观性”[6]。这都决定了教育的很多事实不能用明确的概念定义和量化,这也就阻碍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数学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方法以其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明晰的简约性、较强的说服力而具有许多其他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使教育研究者在大量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克服传统的质化研究描述的缺陷和弊端,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精确地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