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作者:费钟琳




  [摘要]《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应以国际惯例为准则,强调流程掌握,注重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文章介绍了笔者在教材和教辅资料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62-03
  
  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由该课程自身特点决定的,《国际结算》的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支付工具、支付方式及支付过程中的融资方式等。国际结算业务既涉及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又涉及外贸企业、运输、保险等众多相关单位和业务环节,其间所出具和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乃至业务往来函电大都以英文形式出现,这就要求相关业务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能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惯例及业务规范相吻合,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英文专业术语、单据的理解和掌握,尽早熟悉实际工作环境。
  
  1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目标
  
  将专业教学当成语言教学是双语教学的误区之一,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也有表现。首先,《国际结算》缺少原版引进教材,目前使用的大多是国内编写的英文教材,部分教材的内容广度和深度较之中文教材明显降低,较多强调专业外语的学习(事实上,它们通常被列为“商务英语”或“经贸英语”系列教材),不利于学生对国际惯例和业务规范的掌握,而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后者是被更多强调的,这也被实践证明是绝对必要的;其次,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由外语教师来担当双语教学的情况并不罕见,教学内容也不免会偏向于专业外语;再次,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有同样高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外贸或金融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个个英语水平高到能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不免用学习外语的方式将学习重点放在“看懂”教材上,而不能专注于学科知识。一些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着了解一点专业知识的目的选课,虽然他们有相对高的英语水平,但是“一点”的目标导致他们对原理、细节不求甚解,同样达不到预期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同样遇到过上述问题,这恐怕也是目前双语教学领域的共同难题,但要始终认定这样的目标:《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应以国际惯例为准则,强调流程掌握,注重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便利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大量国际银行业务英文术语。其间,语言只作为传播专业知识的载体,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可能一时间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但它应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国际结算》双语教学过程涉及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创新等都应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2教材和教辅资料选择
  
  如前所述,目前《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缺乏原版引进教材,这的确是一种遗憾,但也不啻为提高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一大优势。国外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经常提供涉及国际贸易支付与融资的培训,但在大学并不多见此类专门课程,而长期以来规范实务界工作程序,调节各国间贸易支付关系,调解判定支付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都依据的是国际商会的系列出版物以及有关法律和国际公约。正因如此,缺少系统的能适应国内双语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原版教材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在双语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的利弊尚存争议,教材价格昂贵,内容不够精练,引进教材速度落后于原版教材更新速度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弊病,一些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使用不满意[1]。因此,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使用国内编写的英文教材可免除上述弊病,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其实国际商会系列出版物以及有关法律和国际公约就是编写双语教材时的最佳参考文献;而是否忠实于这些惯例和条约,在讲解实务操作时有无充分依据其中的条款也可作为评价和选择一本优秀双语教材的依据。如以此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那么强调专业外语而弱化专业知识的双语教材自然会被排除在视线之外。
  至于教辅材料,上述惯例和公约的中英文对照单行本,可供教师和学生参阅,中英双语或英文版的习题集也已有几种问世。除此之外,网络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宝库。国际商会、国际保理联合会、国际福费廷协会、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以及各商业银行、福费廷公司的网站都能提供英文的国际惯例、业务流程介绍以及案例资料等,它们不仅权威,而且有的还以不同于教科书的简单易懂,甚至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这些都是辅助教学和学习的上佳选择,当然也有国内银行和专业网站提供的中文资料可供参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引入这些资料,学生十分感兴趣,教学效果较好。此外也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浏览,不仅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应选择一两本中文教材辅助教学值得商榷,因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较容易依赖中文教材,有的干脆拿着中文教材听课,那显然不是双语教学应出现的局面,也不利于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教师备课可广泛阅读各类教材以加深理解,也可借鉴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但课堂教学时还是应鼓励学生专注于英文资料,尽量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内容安排
  
  《国际结算》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本身细节较多,双语教学又存在语言问题,教师讲课速度和学生理解速度都会比非双语教学慢,但若为了赶进度而缩减内容,或降低专业知识难度,将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增加对教材内容的翻译有悖双语教学初衷。在此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应当精炼,突出重点、难点和新变化。
  需要教师精讲的内容涉及关键条款和复杂条款;票据和单证的主要内容;业务流程细节;以及不同支付工具、支付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惯例、规则和法律在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条款规定多而细,不易记忆,学生缺乏实践基础,易感枯燥。因此,建议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绝大部分内容,而教师应多花时间讲解关键的和较难理解的条款[2]。其次,大部分教材都附有票据及单证样本,学生可通过自学了解其基本要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强调其主要内容。例如在课上逐条解释信用证项目既费时,学生又一时难以消化,而在有预习的前提下,结合审证流程当堂要求学生指出主要项目的位置和内容,教师点评和指正错误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各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在教材中都有详细阐述,有的还配有简洁明了的流程图,这些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总结即可,而实务中的一些细节,银行的具体做法书中一般不会提及,这是需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另外,学生对单个支付工具或支付方式可能掌握较好,但如何选择应用,辨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往往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也需要结合实务案例来分析,有一定难度,这是课堂教学应关注的内容。最后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加,与结算有关的惯例、规则等时有修订,也不断有新业务产生,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赶不上这些变化,因此诸如UCP600新条款,其与老条款的区别及对实务操作的影响,SWIFT标准格式升级文本等有变化的内容都将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4教学方法创新
  
  如何落实《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如何分配课堂教学中中英双语的使用比例?如何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或许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