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王 萍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高校要把教育改革与建设理想的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本文重点探讨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开发与创造功能、娱乐调节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等。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45-03
  
  0引言
  
  近年来,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而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大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联系起来。但是,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认识能力、选择和批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上仍然较差,而且比较缺乏合作精神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①具有进取和创新精神;②具有宽广的知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③具有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能力;④具有对社会、国家和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⑤具有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⑥具有国际交流的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⑦具有个人特长。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人才的创新精神,社会适应性,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与时代的要求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1校园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
  
  何谓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高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要载体,是有别于其他社群文化的。它包括智能文化:学术成果,学科体系,科学研究;物质文化:教学、生活、文化设施,校园营造;规范文化:学校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群体心态。从狭义上讲,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交往及相应的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遵循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以及其他一些思想意识的高度概括。其外观因素是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其核心是群体的价值观念,凝聚为群体呈现的“大学精神”。它由教师、管理者和大学生共同构成。它又由许多微观文化构成。如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学术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学子文化等,这些微观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创造和共识的结果。
  何谓人文素质教育?张楚廷所著的《大学人文精神构架》一书中认为:“人的素质是在外界的交往中将习得的文化(知识、经验、信息等)通过内化过程所形成的内在之物,其中,即此‘物’之中的物质部分实是身体素质,精神部分便是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是素质的主要部分。”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保障,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形成能同时带动和影响其它素质的形成。要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首先要了解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大词典》)。新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体之间和主客体之间的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实现自我,即通过接受教育,充分认识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我价值。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传授知识,也不仅仅在培养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最终达成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或以人为本的教育。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下面重点谈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的校园是人类将文化传给新一代的有效场所。在校园里生活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是文化的载体,又都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同时又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人。大学生一进校园,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智能文化的熏陶,物质文化的影响,规范文化的约束,精神文化的陶冶,同时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心灵的感应和人格的升华。大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非几次活动、几个讲座、上好几门课就可以完成,而是靠一种包含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的影响来实现的,这是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一种复杂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借助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呢?
  
  2.1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教师是关键。首先,高校将教师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人格楷模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要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武装教师,这样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有较高的起点。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热情、有激情的教师,没有自身道德高尚、文化修养好的教师,是难以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表,成为人师,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道:“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闻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从游”,是对师生关系生动而精辟的描述。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人文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还要注意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干部的人文素质。
  高校要把“教风”建设和转变教育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并且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人类的发展的联系,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开出的相应的人文课程,也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中寻找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还要在各管理环节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点,从而形成一个多方位的综合培养过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智能文化教育入手,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系统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克服“重理轻文”的现象,使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同时要在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促使学生对科学的人性化理解。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行动上。
  
  2.2发挥校园文化的开发与创造功能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确,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里,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然而,要创新,就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人合作共事、交往和相互竞争的能力。因此,高等学校要经常举办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讲座,要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敢于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高尚人格。高等学校可以在抓好智能文化教育的同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利用校办工厂、实验工厂和学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参加校办工厂或实验工厂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鼓励在校的博士、硕士和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开发。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通过接受以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性教育,比如科技和科技开发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学会正确地审视自我,进而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使热爱劳动及早成为大学生们最重要品质,培养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者,让学生在热爱劳动的思想基础上热爱科学,并掌握充足的知识技能、技术基础,才能使他们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学会辩证地认识自己,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彻底改变大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