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量化研究

作者:张伟香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的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种重质化研究而轻量化研究的趋势。通过对量化研究的界定和对量化研究受到的批判的陈述,重新分析和肯定了量化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优势。
  [关键词]量化研究,教育研究,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13-03
  量化研究自西方引入我国已将近一个世纪,它与质化研究始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二者呈现出此起彼落的趋势。20世纪30年代,可称为教育研究史上“量化研究范式的全盛时期”[1]。然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量化研究却历经了三次沉浮。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量化研究的批判愈演愈烈,以致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迅速下降。这种过分排斥和批判量化研究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注意和反思。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认识并合理定位,从而真正发挥其在教育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1量化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量化研究或称定量研究、量的研究[2]或实证-分析范式[3],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前人对量化研究的定义和特点的阐述主要有:①量化研究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教学工具,以求发现规律的研究范式[2];②量化研究遵循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它应用量的和实验的方法以验证假设-演绎类推性[4];③量的研究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教学工具而进行的研究方法[5];④量的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预定的假设[6]。综合各家观点不难看出,教育中的量化研究方法应包含以下三层涵义:首先,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方法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其次,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再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
  与质化研究相比,量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领域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教育研究的简化、精确化、客观化。而质化研究,注重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对象具有动态性和多变性,因而研究过程比较繁杂、主观化;②在教育领域中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减少教育过程和研究工作存在不一致而给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而质化研究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模式,研究对象的多变性,研究过程难以把握;③运用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展开教育研究活动个体行为的研究,从而通过个体的行为变化来推断教育整体特质;④运用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教育研究过程不受研究者主观的影响,而在质化研究要求中,研究者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质化研究还是量化研究,都是教育研究中的科研方法,本身并无好坏、对错之分,关键在于研究者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利用,注意度的把握。然而,当前教育研究领域明显呈现出重质化轻量化的趋势。对质化研究一味的推崇,而将量化研究打入谷底。
  
  2量化研究受到的批判
  
  2.1前提假设不完全符合事实
  教育量化研究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其方法论基础,是一种“科学-实证”取向的教育研究。认为实证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教育量化研究的简单化和机械化。首先,认为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其中包括客观事实,又包含价值和意义,教育研究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意义,而量化研究把教育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同,研究者独立于研究过程之外,是一个绝对的客观者。认为其目的在于描述教育是事实以及事实如何形成的因果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理论,而把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研究之外。
  
  2.2操作过程过于程序化
  有人认为,研究者在进行量化研究之前,已经设计好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研究就是套用程序,控制变量,测量变量。为了便于程序化操作,对变量的选择遵循易于量化、便于分解的原则。至于事先没有考虑到、未放入研究过程的变量就视其为不存在,忽略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这样便导致了“方法中心论”的倾向,不是由问题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用头脑中已有的一套程序去寻找问题和变量。把方法放在第一位,问题放在第二位,使问题适合于自己掌握的方法,无视问题对方法的内在决定性,使方法显得机械,不符合实际。
  
  2.3研究结果具有潜在的主观性
  认为定量研究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变量的取舍、分解层面上,研究者第一次用它的主观性对量变进行了选择,实现对影响某一教育现象、活动的变量进行了选择,实现对影响某一教育现象、活动因果关系的假定。不同的研究者对各种变量因素作出不同的因果关系假设;其次,在资料收集方式,不管采取何种方法,研究者都要面临一个抽样的问题,即如何抽样实质上包含着研究者的主观选择性的问题;再次,在数据分析方面,研究者赋予数据准确的意义也在于研究者的统计水平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从上述批判看出,量化研究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外界因素,如环境因素和研究者的研究水平以及对量化研究的把握程度,只要趋利避害,合理利用,仍是可以发挥量化研究的优势的。因此,不能一叶障目,忽视量化研究的优势。
  
  3量化研究的优势
  
  桑代克曾说过“所有的存在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7],强调要对所收集的信息作精确的定量处理。国内也有学者意识到“科学既是知识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又是知识合法性的衡量尺度,惟有进入科学之域,知识才有合理性并获得合法性”[8]。由此可见,量化研究自创立之日起,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以其独有的优势而备受青睐。
  
  3.1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
  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且它的量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因此,一个学科量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这个学科的成熟水平如何。从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层次上分析,科学研究主要有四个目的,即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这四个主要目的的关系不是平行的,是分层次的递进关系,前一项研究是后一项研究的基础,后一项研究只有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只有根据准确的预测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描述”是科学研究的最低要求,“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要求。而在达到高层次研究的目的所涉及的往往是科学理论中有关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的内容,若没有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支持就不能达到这些高层次的研究目的,只能停留在“描述”或“解释”的水平上。因此,从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上看,要想达到高层次的研究目的,必须引入量化研究方法,“先定性,后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应遵守一般科学研究的规律,因此,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引入量化研究方法是今后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量化方法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的作用[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