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创新学习的实质与特征再探

作者:刘昌明




  [摘要]创新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首要能力。创新学习过程是接受、活化、内化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学习的实质是知识的增殖。创新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自由表达、全程质疑、灵敏迁移、问题多样、独立批判。
  [关键词]创新学习,学习主体,知识增殖,自由表达。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05-04
  
  1创新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首要能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凝聚的创新性人才多,创造性潜力发挥的好,它就会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就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注重创新,善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兴盛强大。什么时候它故步自封,创新少了,它就会走向衰败,逐步落伍。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等。创新学习能力是获取、继承、建构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标新立异、另辟岐径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把新的思想和设计变为现实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包括文字产品、艺术作品、技术成果和工艺、方法、工业产品等等。创新学习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的纽带,创新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关键,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人的创新能力。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责任的高等学校,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显得格外重要。而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首先要重视开发其创新学习能力。
  
  2创新学习的实质是知识增殖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主体获得一种新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的知识总量、认识水平和个体行为有所改变。这种新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是前人积累的已有知识、或是有待探索的未知的知识。创新学习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内部结构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创新学习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已有的现成知识,还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者都是处于一种独立思考、勇于置疑和大胆创新的进程之中。就是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常规,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理,而是从实际出发,以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大胆的置疑、释疑,把现成的知识当作未知领域去探索,勇敢的发表己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创造出新途径、新方法、新理论,得出新的结论,总结新的经验,揭示新的规律。要培养的学习精神就是具有上述特点的创新学习精神,要培养的能力就是具有上述特点的创新学习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可以把创新学习定义为:在具体的情境条件下,以学习者的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旨的自主生成的社会交往活动[1]。创新学习的本质是自主生成。创新学习的实践模式主要有这样三种: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创新性学习模式,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创新性学习模式,以主题探究为特征的创新性学习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是实践的产物,既来源于教师教学的实践,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实践。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就是人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就学生而言,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人是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学习是接受知识和增长学识的主渠道。在学校学习阶段,大学生学习和创造知识的平台主要是学习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和接受过程,而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活动过程。这一知识的传播与生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流程:
  
  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
  
  学科教材的知识,内含着丰富的生命活力,蕴含着一种可再生长性和成长性特征。而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所形成的能力,应当是一种可再生性和可再发展性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创新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是一种客体化的比较固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知识创立者深邃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生产者生命活力的凝固。它的生命活力不仅蕴含在知识之中,同时也蕴含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吃透书本知识,活化书本知识,而且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于知识的组合中、传播中、讲解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原有生命活力与现实生命活力的对接、交融和整合,是固化的生命活力的激活,是现实生命活力的释放,是学习者生命活力的激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生命活力需要有一种催化的“力量”使之激活,而这种催化和激活的力量,就是学习者的自主领悟和创新学习潜能。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使其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善于把原有的知识点与现在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内化为新的知识点,在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学科教材上固化的知识才能够活化为学生自己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知识。只有这种转化过程的不断进行,人们的认识、探索和研究活动不断的深入,非生命载体的书本知识才能够不断向生命载体的活化知识运动,已有知识才能被继承和发展,并从中创生出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增值,人类的知识宝藏才能够不断地延续、充实和更新。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生自身的获取知识的智慧和能力。学生知识的生成渠道,既接受教师传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知识,更含有学生对学科教材知识的理解、内化和创新,还有学生自己在生活的观察、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知识,上述知识的共同作用和积累,构成学生新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创新学习,不会灵活多变地理解和内化已有知识,不会触类旁通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那样的学习只是一种机械地记忆和复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价值。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差异、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各自的创新学习能力发挥的程度也不同,学生对来自教师、学科教材和生活中的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学生之间知识质量和水平的差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质量和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把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上,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唤醒、释放和强化,这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要想实现教师和学科教材知识向学生自身活化知识的转化,就要把教师播种知识与学生生成知识有机地对接。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创设一个内化和生成知识的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接受、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自己头脑中生成具有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这就启示人们,推进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起点,以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增殖为目标,重在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新学习的主要特征
  
  3.1表达的自由性
  “自由表达”是创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学生“自由表达”的“自由”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地位平等的交流,没有压抑感、紧张感的无拘束的心理活动状态。学生的“自由表达”,主要是语言的自由表达,也包括情绪、情感、意志、欲望、能力等非语言因素的自由表达。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也是学生创新价值的追求,更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期待。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而通过学生的“自由表达”则可以从中寻觅和发现学生最富价值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以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创新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