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素质能力形成机理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

作者:孙雷红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内化。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外现为能力,而知识内化的最好途径是实践。实践教学模式是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中素质能力形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 ,能力,实践教学模式,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425-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面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旧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素质能力形成机理和途径进行研究。
  
  1素质能力形成机理——知识内化
  
  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所谓能力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所花费时间的多少,也就是知识经过内化转化成为物质意义上的心理能量(素质)的外现形式。要想实现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就必须研究素质能力形成的机理和一般过程。从表现形态上来看能力是素质的外部表现,素质主要是知识内化的结果。素质教育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知识内化为素质,二是素质外化为能力。知识的内化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将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知识内化为中心才能使大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能力形成是知识内化的结果。一般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外部的人际交往形式表现出来的,后来由于内化的结果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内化的本义是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经过主体重新组合转变成主体的内部的东西,就叫内化。知识内化就是外部新知识经过主体(学生)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外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相互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头脑中知识结构)的过程。内化是教育或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形成人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包括形成相关知识范畴的意识、相关知识范围的素养、相关知识范围内最大限度转化的能力。
  从教育过程来说,学生属于过程主体,而相对于学生以外的一切知识结构、实际操作等都是外部客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这些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学生内部的东西即素质,最终以能力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能力是指一种对知识的接受消化和运用能力,大学教与学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又外现为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素质教育既要把学生先天的生理上的潜能开发出来,又要使得学生学习得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后天的学习经过内化形成能力。可见在知识、素质、能力三者关系上,素质作为中间体既是主体(学生)学习掌握客体(所学的知识)的目的,又是形成主体能力的基础,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主体的学习;而作为学习和内化的基础又决定其程度。
  
  2素质能力形成途径——实践
  
  关于知识内化的机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知识内化是由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元认知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知识的内化就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经过学生同化和顺应的加工机制与元认知的自我监控机制相互作用,将外部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中,实践在元认知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实践可以调整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也可以提升对新知识的评价,促进同化与顺应的发生。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动手动脑,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活动来完成与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顺应的主动交流形成素质与能力。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没有最起码的感知、记忆能力,就无法积累感性知识;没有一定的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理性知识便不能领会。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实践,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形成和体现出能力。
  在具体的知识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而实践教学模式是知识内化最好途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渗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把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真正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确立科学的知识观是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保证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实践的根本前提。
  
  3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建构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教学样式。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不同课程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理论课程要求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全面而逐步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因而教学模式更注重体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用课程则更注意强调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在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而逐步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善于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应用知识正确地、创造性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学模式更注意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开发、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高校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在服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适应社会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自始至终坚持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与方法因而有所不同,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与尺度亦当有不同的定位原则,突出课程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特点,强调应用课程相对理论课程而言更注重理论的运用,明确应用课程的教学与素质教育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步骤。目前《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成绩考评主要借助于课堂考试,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方法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关于这些公式、方法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核。笔者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过程中对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步骤为:
  1)教师提出实践总课题,学生拟定实践子课题。提出实践课题是《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法的基础。教师讲完导论和市场调查基本原理,然后通过介绍几个市场调查的大型案例为学生全景式地描述出实际应用过程。学生对市场调查这个过程有个大概了解之后,教师提出实践主课题,让学生围绕主课题,自行拟定感兴趣的子课题。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进行分组,每组5人左右。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或现状进行市场调查,此调查贯穿整个课程学习之中。例如,笔者提出,实践课题的主课题是:温州大学生消费品消费行为调查。有的学生拟定的子课题为:温州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调查、温州大学生杂志消费行为调查、温州大学生电影消费行为调查、温州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调查、温州大学生电脑消费行为调查、温州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调查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