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学生品德评价的困境

作者:孟丽波 姚恩全




  [摘要]学生品德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品德培养和评价的复杂性和环境复杂与过去操作的种种失误使学生品德评价困难重重。本文在分析学生品德评价的四大困境:品德标准模糊、品德评价的定位误区、品德评价的方法单一、多元环境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学生品德发展目标体系、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重视德育,积极改革、正视评价的作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学生品德,品德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405-04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品德是内在性的,比人的智力等其他品质更具有内隐性,人的品德发展是复杂的,它的非确定性、内隐性胜于它的确定性、外显性。有思想认识不一定有实际行动,有实际行动可能是暂时的、模仿性的。模糊性使学生品德的评价难于智力评价等其他方面,学生品德的培养与评价一直是教育中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1品德评价的困镜
  
  人之成长,品德发展不可或缺,“智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品德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德育为首虽然是被大家认可的口号和方针,但在实践中,学生的品德培养问题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品德教育需要被重视,如何重视、如何培养、如何评价,这些问题本身是充满复杂性的,加之环境复杂与过去操作的种种失误使学生品德评价困难重重。
  困境之一:品德标准模糊。评价关键与基础是价值确认,即对学生品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学生的品德标准。教育实践中这一问题充满争议。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各类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品德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这些具体问题背后,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人的品德发展的目标。人有做人最基本的品德底线,也有成为高尚之人的品德高标。这个目标具有层次性。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立符合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具体标准,即目标的细化?如何处理低目标与高目标的关系,是否要从低到高进行培养,还是一起纳入?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小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好本末倒置。基础性的目标在基础阶段没完成。品德标准的确定,直接决定学生品德评价的价值定位。现实中品德标准的混乱和模糊,直接造成品德评价困境。
  困境之二:品德评价的定位误区。人们对品德评价的功能认识不清,这种不清首先来自概念的混淆。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探讨中,经常出现德育评价与品德评价混淆使用的情况,甚至把两者等同。德育是培养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将德育评价与品德评价等同的危害是使人们忽视对德育成果的终极目标的评价或忽视德育过程的评价。德育评价包括对德育活动本身的评价和对德育活动结果——学生品德的评价两个方面。虽然德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但是学生的品德发展不能完全反映德育活动的成效,不是德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因为人的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长期性、内隐性与不确定性,不能被清晰、准确的测量、评价。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不能代替对德育活动本身的评价。如果以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作为德育活动的唯一衡量标准,会使德育活动陷入功利性的困境,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重结果的完成而忽视过程,甚至弄虚作假,误导德育的发展方向。德育活动本身也需要被评价以期改进。同样,如何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不用结果去不断修正过程,会使德育活动更加盲目。所以对德育活动的评价与对学生品德的评价必须结合进行,过程与结果都需要关注。
  在学生品德评价实施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者对德育活动的关注演变为对学生品德评价的过度重视。他们用学生品德评价代替德育活动,认为制定完善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就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不重视研究德育活动本身。“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评价的目的是“达到教育价值的增值”,评价的功能是定位、诊断、促进发展。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功能得到发挥,但评价不能代替教育活动。指导教育活动发展的是教育目的,不是评价,评价起的是保障的作用。评价的标准是教育目的的细化,评价不能超越教育目的。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教育评价超越教育目的,片面的分数评价指导教育的发展,教育活动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但更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是德育活动,评价的功能是辅助性的不是主导性的。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激励学生,改进德育工作,增加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困境之三:品德评价的方法单一。学生品德评价中,量化评价倍受推崇。人们认为量化方法是评价科学化的标志,量化能更清晰准确的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程度,并易于将学生分等排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目的是找出问题,促进发展,量化评价有诊断功能却不具有发展促进作用。简单的量化评价不能完成评价的多方面功能。学生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共同发展的结果,我国德育重视德育内容的开发和学生品德行为的校正,忽视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知和行是品德发展的两端,强调两端而没有中间情意的巩固、协调,难以形成学生稳定、持久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知行这两方面通过内容考核和行为观察,可以用量化方法评价,而对情感和意志的评价更多是描述性的、记录性的,很难量化。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做全方位的评价,必然对德育活动产生误导,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困境之四:多元环境的挑战。多变、复杂的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发展,功利与实用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者的价值取向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影响评价标准、过程、结果,例如评价功能的泛化正是社会功利主义文化影响的结果。面对多元环境德育的实效性难以保障。社会生活复杂多变、日新月异,要求德育及时应变,传统德育忽视环境的影响,以不变应万变,使学生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中无所适从。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家庭的负效应影响着德育活动的效果,不断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如何有效的培养人的品德一直是困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大难题。理想单一的德育内容、僵化的德育方法、简单的德育途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德育的低水平对学生道德评价影响重大,评价的观念、方法必然受到德育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
  
  2走出困境的对策
  
  多元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有重要影响并不意味着无法改革,品德评价本身复杂并不说明人们无可作为。应该在革新德育中寻找出路。
  2.1建立合理的学生品德发展目标体系
  2005年5月11日教育部出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活动、渠道进行了系统规划。《意见》指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见》强调“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意见》提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要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目标,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