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质量建设

作者:刘巨钦 朱 健




  [摘要]高等学校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必须明确“精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并确立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中介性的人才培养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建设,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教育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398-04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征,设计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建设,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1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概念及意义
  
  人才培养定位有别于人才培养目标,又跟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专业教育的目标等方面[1]。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实际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侧重对所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总体任务进行设定。随着高等学校类型、层次的多样化,各类高等学校必须在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具体要求,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笔者把各类不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具体要求,称之为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与办学定位既有区别,亦有联系。办学定位主要指高校整体部署和前景规划,主要包括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面向的定位等方面[2]。可见,办学定位包含人才培养定位,但它是一个更为综合、更加复杂的概念。办学定位为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奠定基础,提供保障,只有在既定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的定位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一定规格的人才。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厚基础理论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格外强调大学的学术价值,主张大学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培养和造就学术精英,追求卓越,力争一流;二是既重基础又兼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重视学术传承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强调大学教学与服务社会并重,在弘扬文化知识的同时,强调满足社会外部的需要,为国家发展和地区经济服务;三是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典型代表是职业技术学院,这类高等学校的主要使命是满足社会需求,它更多地关心教育结果,强调知识的直接应用性,把市场导向作为生存发展的主要向度。
  实际上,上述的三种基本人才培养定位的划分还过于宽泛,不能足以确定各类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作用,每类大学,甚至每所大学,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确定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此外,三种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三种类型相互区分,相互交融,为社会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
  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走进社会的中心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应该建立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使每类高等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从而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各类高校、各所高校,必须按照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特征,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国家和社会根据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应考虑到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潘懋元教授也曾指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除了共同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外,各有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规格,因而也应当各有其具体的质量标准。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质量建设
  
  独立学院是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从创办至今只有几年时间,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人们对其还比较陌生,甚至感到非常怀疑,许多人还抱着观望的态度。要取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独立学院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是什么,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相比,其特色与优势的所在。独立学院从创办伊始,就瞄准市场需要确定办学目标,走应用型、实用型的道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独立学院这种定位是正确的,创办独立学院的初衷就是发挥高等教育潜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但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具体明确,还不足以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独立学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建设,还需要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定位。
  2.1精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 定位
  精基础针对的是学术性本科教育的厚基础的培养定位。学术性本科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是为研究生教育作准备的。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这与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不同的。在知识结构上,学术型本科以学科体系为本位,注重学术性,重视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对学术型本科来说,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的要求有所降低,侧重学术知识的新颖性与应用性,可以把这种对基础知识的态度称之为“精基础”。相对职业技能教育来说,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较强。应用型本科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于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快,且具复合性和跨学科性,独立学院必须在强调技能应用的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另外,独立学院如果简单地、片面地理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严重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这也将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市场导向虽然强调应用性,但却容易导致高等教育学术质量的下降[4]。要使学生获得后续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独立学院应强调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素养。
  重实践是指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受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应用”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热衷于科学研究,轻视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更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直接移植母体高校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老三段”的培养模式,严重缺乏实践环节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精神不足。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需要重视实践精神,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必须确定重实践的观念,加大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模拟教学、应用型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完成某一事物或工作的品质与素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确定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意志力和忍耐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业是同职业相联系的、具有排他性的独特领域,需要特殊知识和技能训练才能形成,具有社会服务的特性,对社会具有特殊价值。专业化则是指实现从事某一独特领域事物所具备的要素,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上,所以,独立学院必须确定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职业需求标准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学生今后从事一定职业而做好专业素质方面的准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