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大学定位的研究

作者:孔晓明 陈巧云




  [摘要]高校的定位对其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受到内部与外部诸多条件的影响。本文以苏州大学新的定位调整为分析对象,结合高校定位的理论研究来分析苏州大学新的定位的合理性与欠缺性。
  [关键词]大学,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385-03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1]高校的定位就是高等学校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在横向上就是确立自己的类型位置,纵向上就是确立自己的层次位置。纵横坐标一旦确立,一所高校就确立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然后方能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的思路、方向、目标及措施等,力争在同一坐标位置的高校中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这其中隐含的逻辑是:定位——角色——特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有办学主体意识的每一所高等学校都要审视自己的办学条件、实力、水平,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系统中理性地思考与比较,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为自己地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属的类型、层次中的佼佼者。否则,伴随着市场化而来的高校之间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将会把那些定位盲目、急功近利的高校淘汰出局[2]。所以,正确的定位是高校科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每所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前进方向,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战术,这对办学者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2]。本文试对苏州大学的定位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讨论。苏州大学目前在办学类型上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种定位是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原因、以及深远影响的。以下将从定位的内涵、原因、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办学定位的内涵
  
  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中,各类高校都十分重视面向社会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办好一所高校必然要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2]。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路是:在宏观方面,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要考虑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中观方面,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办学的新要求,明确学校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微观方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调,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正确定位的基础[2]。苏州大学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中都明确提出“针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我校主动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对学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项作了新的调整和部署……将原来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调整为教学研究型大学……”[3]很显然,这种办学定位是以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为理论基础的,正如苏州市两任市委书记王珉、王荣数次莅临苏州大学考察、指导工作时多次强调的一样:苏州的发展离不开苏大,苏大的发展离不开苏州[3]。世纪之初,随着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加快建立和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凸现,苏南地区进一步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经济形势又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座城市中,已拥有包括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在内的国家级开发区7个,省级开发区15个,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苏南地区的GDP总值已占全省GDP总值的40%;而在苏州市,外向型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93%,占江苏省外向型企业总数的40%左右[4]。而这一切都是苏州大学办学定位转型的基础。
  
  2苏州大学办学定位的现状
  
  具体地说,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①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是行业范围;②发展目标定位。高校的发展目标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整体目标就是指发展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局部发展目标是在战略目标确定之后,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或是系、部的发展目标;③办学类型定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的标准,有的按隶属关系来分类,如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也有按学科含量来分类,故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之说;还有的按学术水平来分类,譬如国际上通常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来划分理工科大学的学术水平。此外,高等教育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这两类教育都可以举办专科、本科或是硕士这几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按科研的含量和学术水平的不同,把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院校;④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⑤办学规模和层次的定位。办学规模的定位是就数量而言的定位;办学层次的定位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⑥办学特色的定位。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高校的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2]。同样,针对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苏州大学主动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对学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事项作了新的调整和部署。2001年6月和2002年1月,苏州大学连续两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在此基础上,苏州大学将原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调整为“夯实基础、强化应用、重视实践、强化创新”;将原来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调整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将原来“努力使我校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达到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一流水平”的目标定位调整为“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把苏州大学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经过最近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苏州大学各项事业都又有了新的突破,如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4]综上所述,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包括诸多项目的系统的工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系统。
  
  3大学定位调整的意义及问题
  
  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的内部因素,另一类是学校的外部因素。首先分析学校的内部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历史悠久的高校通常是自我繁衍的方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登,由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再到研究生层次,当低层次办学的能量积累到一定量质时,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的办学推进。老高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定位,而每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的转折关头,往往会产生一位教育思想卓越的校长来实现这种办学定位的转变。另一种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批合并型的高校。其生长过程与老高校有所不同。这类高校办学能量的积累并不是被合并者自身办学历史的简单相加,合并前后的办学历史之间具有某种非连续性。现实证明,合并高校普遍感到办学定位很难:想定位高一点,但各学科办学基础参差不齐;但是如果定位太低又怕不利于强势学科的发展。在这里,笔者认为这类高校的定位应该处理好整体定位与局部定位的关系。在整体定位上应该着重考虑实力较强的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这种定位可以略微高一些,以拓展发展的空间,从而确定学校的整体形象。对于实力较弱的学科应有不同的定位标准,必要时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定位在不同的办学类型上[2]。论及此处,不难发现苏州大学的成长类型明显偏属于第二种,即合并型综合大学,各学科实力参差不齐,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有省级重点学科,还有一般学科。从这一点意义上说,苏州大学的定位整体上略高一些,总体上还是科学合理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弱势学科还没有另外的定位标准,亟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在此,美国高校的办学定位发生的普遍性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二战前,美国高校的主要办学定位是进行以道德教育专业训练为主的教学工作;二战后,尤其是60年代后,随着大学不断从联邦政府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一些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变成了研究型大学或是巨型大学,科学研究成为这些大学的最主要的办学定位[5]。可见,政府对大学的经济资助也会影响到大学的办学定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