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

作者:王 瑞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对于科学的衡量和评价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377-04
  
  自有教育活动产生以来,教育质量问题就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教育发展质量问题受到空前的关注是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的。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21%,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增长,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绚丽的篇章。然而,大规模的扩招,带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积极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这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导性问题。
  
  1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的提出
  
  关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发端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的提出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与之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2006年7月13日,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发言中指出:截至2005年底,中国高等学校有2300余所,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但是教育资源的增长步伐却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教育资源增长的不平衡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某种程度上的下降。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①教师数量与质量跟不上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1998年为一个基数,到2002年,招生数增长了194%,教师数增长了52%,师生比从1998年的1∶9.73增长到2002年的1∶17.04。”大班授课越来越多,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造成师资严重短缺,不得不返聘退休教师或在读研究生应急,严重影响教学质量;②教育物质资源短缺,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教育物质资源包括经费、教育场地、图书、仪器等。数量的扩张,必然会引起人均教育物质资源占有量的下降。“据测算,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已经超负荷 133 万人,占在校生的 31%,1999 年达到 30%,2000年达到 60%以上”,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经济社会多样性发展对传统精英教育质量观提出质疑。传统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是一种单一的质量观,它不是引导高等教育怎么去适应社会,而是引导其追求理想学术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使得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从而导致同一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等教育只有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多样选择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19日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作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等三个报告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对不断变革的世界的响应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等观念,对我们当前更为深刻地讨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量问题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应当说,这是对以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界定的一个突破。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须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
  
  2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的内涵
  
  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指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总的看法和观点。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具有两个内在规定性。
  第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概念,它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有:一是高等教育要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前者来看,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能力、行为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与科学普及上做出贡献;从后者来看,则高等教育系统也如同其它社会系统一样,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观的根本要义和真谛所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由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概念,四要素在高等教育发展全程中不间断地发生着互动作用。这里以质量为“接口”,对四要素略作分析。首先,数量的增长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要素指标,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没有数量的增长,就无所谓发展,也因“附着物”的缺位而只会有抽象的质量;但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既不能替代高等教育发展,也因缺乏质量而沦为无意义的增长;其次,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发展常论常新的话题。我们提倡高等教育的适宜质量,所谓高等教育的适宜质量,就是能够满足各种各类各个层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即为有质量,满足程度高即为高质量;反之,视为无质量、低质量。结构和质量是同一事物、现象——高等教育——的两个方面,如果结构优化,则表现了质量的优质性;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一定具备好的结构;再次,高等教育数量、结构都必须消耗一定的资源或投入,利用一定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效益,高等教育质量则是高等教育效益的基石;低质量或无质量的高等教育“产出”越高,效益越低,负效应越大。此外,高等教育效益还包括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高等教育只有规模扩大适度,才能使资源获得充分、合理利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所带来的“节约”效益也会非常客观。总之,高等教育发展不仅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还要有质量的提高,必须是一种有质量的“数量”、“结构”和“效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那种只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重数量增长、不顾质量和效益的发展的现象。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目标既注意到数量,又注意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四者协调发展,是全面正确的指导思想方针;
  第二、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三个适应性”标准。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适应性”标准,指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内适应性、外适应性和个适应性标准。
  所谓内适应性,指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的需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适应性取向,关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系统根据高等教育自身规律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它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其实质是知识本位价值观的体现。依据内适应性取向制定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强调学术导向、教师导向、学科专家导向,重视的是课程知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学术规范本身的自我演绎、自我构建、自我繁衍与自我扩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