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作者:王秀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有教育思想、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学校教学的重点,上个世纪50年代,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60年代和80年代强调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90年代强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使命,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彻底杜绝用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做法,正确处理开发智力与发展思维力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创新与完成教学目标的关系,肃清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素质是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成绩优秀的还是学习成绩差的,都要一视同仁,要看到每名学生的长处和缺点,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均衡、一分为二的评价。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教师还要努力进修,使自身素质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应对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渊博的专业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言简意赅的语言素质,以上四项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能够利用新方法、新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启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课程设置要加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为保证课程的均衡性,此次课程设置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另外,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在课时的分配上,划定适当的比例给地方和学校,为地方、学校和学生选择课程提供了可能。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协调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观,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发展的阵地,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充分认识教师教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以提高自己促进、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放下架子,在教中学,在学中补,师生互动;要强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可以共同探讨问题,努力拓宽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并在超越中体验教学相长。
  
  3课堂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做法
  
  3.1开展质疑讨论,激发创新意识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动力,好奇心驱使的行为是探索,探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问,比如在讲生物进化中,就可以提出:你认为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长颈鹿的祖先是长颈鹿吗?引导学生讨论。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生有一个由不敢到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过程,教师要有热情、有耐心,切不可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讽刺和挖苦。要启发引导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只有当他们在无能为力时,才告诉或者留下悬念,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再去钻研。
  
  3.2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硏究,培养创新意识
  什么是“思维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学科教学表现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性质规律的发现过程,对文章作者思路的挖掘过程。怎样展示思维过程?方法很多,因学科而异,但有几点是共同的:
   1)创设情景,作为铺垫。如在地理教学中,在讲地球在宇宙时,先让学生观察空中的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然后上课时提出牛郎星、织女星会相会吗?北半球的星空绕北极星做什么时针运动?引导学生思维;
  2)引导探究,由简到繁,由浅到深。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梯,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理解,拾级而登;
  3)拓展迁移,学会应用。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斜面还有哪些应用。比如,在地理教学中,讲天气一节时提醒学生每天注意天气预报,结合课文知识分析观察天气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创造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交给了捕获猎物的猎枪,学生就可以用它去捕获猎物,索取知识的金山。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有通用的学习方法,也有各学科单独的学习方法。我国当代著名的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曾经当学校的校长,同时当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还要经常应邀外出讲学,然而他的语文课教学质量很好。他的诀窍之一就是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师在教学习方法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予以适时渗透、相机点拨、构成序列,并经常应用,使学生心领神会,尝到甜头。
  
  3.4进行思维训练,激活创新头脑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提高它可以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新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它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特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创新头脑,想出新点子、新构想、新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是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交融。其中,能够提出新点子、产生新构想的是发散思维、创造想象、直觉思维、灵感与顿悟。
  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面思维。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到处可见,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条件不变变换问题、问题不变变换条件、结构不变变换内容,以及“一题多解”等,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创造想象是思维新颖的源泉,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紧密联系的,面对新问题,先发散,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集中思维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经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最佳方案,可以看出集中思维是多种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桥梁,所以,集中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的逻辑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
  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备课时深入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内容或因素,找准训练点。如,在讲生物进化论时,笔者先把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证据,以讲解实例的形式告诉学生,然后由学生讨论,看哪一个最科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②通过发散性提问、延迟性评价、集中讨论、结果预测、观察联想等多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在化学实验课上,在讲清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解释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原因,引导出正确结论;③要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机进行;④可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有序地进行训练。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者必须遵循教律,深刻挖掘教材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质疑讨论,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科学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