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问题设计的新模式

作者:柏汉斌




  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试题中的问题设计呈现开放性态势,这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开放性,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在数学教学中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对数学中问题设计的探究,呈现问题设计的多样性,探究性、趣味性、艺术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进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
  
  问题设计时要有明确性,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找到方向和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去思考、讨论、探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如果问题过大,学生将无所适从,回答时可能漫无边际。不仅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提出的问题尽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人的价值,这种价值指向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2构建问题设计的梯度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所提出的问题就需要循序渐进和具有梯度,使整个教学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引领学生攀升上一定的高度。例如,在讲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出示如下例题:
  
  
  3对于问题的设计要全面开放
  
  1)内容呈现开放。问题内容的开放性是指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应有广度、宽度和深度,问题涉及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数学教材,而要涉及到日常生活、时事新闻动态及其他学科内容。将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接触过的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2)设计方式开放。充分运用“变与不变”“变式”等辩证关系,对同一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由于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对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就会有好奇心,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和激发力;
  3)解答问题的途径要开放。开放性问题是一个多途径、全方位的立体性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尝试、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或技能马上就能解答。通过翻阅已学过的内容,查阅资料,经过合作交流,进行推理,提出假设,反复验证,方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遵循固定的思路模式去解答问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问题的机会。反过来还能提示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达到教学相长与和谐统一;
  4)问题结果开放。设计的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标准化答案会禁锢人们的思维,导致结论唯一,死记硬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重视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5)提问对象开放。此点可见“问题设计的梯度和循序渐进性”。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增强自信心,激发创造意念,可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呈现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这主要指向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述问题的能力,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如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教学机智、智能水平,语言的情感力量等方面。“趣味性”强调语言的煸动性、语气的激励和信任、提问的有效性。通过问题去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勇于自主提出问题并能带着极大的热情去研究、解决。教师提问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情感煽动。教师的语言要能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处于愤悱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请你猜一猜。”“可以肯定吗?能不能向大家说说理由?”“大多数人都赞同,不见得一定是正确的啊!你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观点?”等等;
  2) 语言幽默机智。幽默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幽默和机智的语言更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活思路。教师语言的机智、幽默,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话都敢说,可为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问题精炼。对课堂教学时间作了定量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时间占据了课堂教学时间较大的比重。时间是恒定的,教师与学生在时间上的较量,决定着对时间的拥有。显然,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言简意赅,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去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力争做到少而精;
  4) 问题的概括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原版照抄,因为学生本身提出的问题就带有模糊性和粗糙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精炼,上升到科学的层面,直对中心,以便及时的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应以问题设计为核心,从时间、生活空间上,要加大学生自主支配和独立思考的余地;在活动中,既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有讨论和质疑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引导和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在探索数学奥秘的旅程中实现“有价追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使素质教育在数学学科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