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初探

作者:徐燕刚 刘文亮 胡 芸




  [摘要]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能力表现出刚性化、敏感化、冲突化三种典型特征。避免敏感化、克服冲突化、培养刚性化的心理能力促进策略有益于贫困大学生真正走出“双贫”困境。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30-02
  心理能力是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可以解析于他们心理能力发展中的敏感化、冲突化特征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提高其心理能力水平,促进敏感化、冲突化能力特征向刚性化能力特征的转变,将有助于高校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完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
  
  1心理能力的界定
  
  目前,各类词典都没有正式引进“心理能力”这一概念,在教育或是心理学等相关文献中也很少涉及。综合查阅的文献资料,对心理能力的研究与界定起源于对智力的理解。从2500年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起,到西方近现代心理学家比纳、西蒙、瑞文、韦克斯勒等编制的智力量表,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测查不同年龄个体的不同能力,他们都把心理的能力主要看成是智力。
  具体到心理能力的成分,已有分类更倾向于心理的认知维度和适应性成分。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倡基本心理能力论,从智力因素的角度提出了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等七种基本能力。Schaie在Thursto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能力、词语流畅能力、语义理解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定向能力等五种基本心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Stemberg把人的心理能力分为所得性心理能力和可得性心理能力两种,其中可得性心理能力是指人利用后天条件不断提高、发展,与教育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的心理能力。
  实证研究对心理能力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体育和艺术学习两方面,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所需而各不相同。比如,周成林,李朝林认为“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定的心理结构中对一系列信息加工、处理、整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控制,抱负水平、责任感、应付困境能力等心理特征”[1]。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是运动员心理能力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李剑的研究认为“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
  基于以上理解,“心理能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与人心理的认知成分和适应成分密切联系的心理范畴。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面对一系列竞争、压力、挫折、逆境、困难和灾难以及在焦虑、压抑、紧张等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判断能力、自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情绪调适能力、行为自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心理保健能力、应对困境能力等心理特征。
  
  2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的典型特征表现
  
  高校贫困生是指那些在高等学校就读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不同程度使他们的心理能力发展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特征。
  1)刚性化。刚性化心理能力特征,表现为能正视经济贫困现实,化压力为动力,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具体来讲:能清楚地、积极地认识到自己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任何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能确立积极、合适的目标,为很好地达到目标而不断调整自己,改进自己;善于超越自我,相对淡泊个人物质享受,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2)敏感化。敏感化心理能力特征,表现为积怨于自己的经济贫困,敏感于他人的言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社会适应和挫折耐受能力差。具体来讲:其心境不乐观,容易把一些不利因素和不好结果与自己的经济贫困原因联系起来思考,看问题片面化、绝对化,理想我与现实我时常发生较大冲突;缺乏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情绪不稳定,出现生活与学习适应困难,逃避或偏激行为强烈;表现出自卑封闭、沉默寡言、易受暗示、敏感多疑等特点,甚至愤世嫉俗、自暴自弃、轻生厌世;
  3)冲突化。冲突化心理能力特征,表现为依赖“经济贫困”,又漠视自己的“经济贫困”,自我评价,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无明显好坏、强弱,具有心理的矛盾性。具体来讲:不能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 自我认识与体验水平不高,目标意识不强;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又一味想得到别人的资助,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虚荣,但内疚、自责感并不强烈,表现出矛盾性;易形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适应性。
  
  3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与心理素质发展
  
  心理能力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3]。心理能力较高的学生,心理素质也会较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影响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
  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发展情况与心理素质发展现状趋于一致。就整个贫困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比非贫困生群体低,且在贫困大学生群体内依据贫困程度的不同,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还表现出差异性。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心理贫困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种隐性的贫困心理和显性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能力,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便是解决由心理贫困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关键与实质。
  
  4高校贫困生心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1)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刚性化能力特征。科学的人生观是个体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基础之上的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高校贫困生虽然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但却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如何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形成刚性心理能力,推动有意义人生的开始?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首先要让贫困大学生建立清楚的自我意识,恰当的自我评价,牢固建立“没有人一无是处”的认识,客观面对自己的经济贫困现状;确立积极而合理的目标,乐观而务实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定成功的信念,以较高的能力水平,坚持不懈的意志完成自己确定的目标;形成自我超越的意识、建立自我实现的理想,相对淡泊个人物质享受,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体现;
  2)加强耐挫力训练,避免敏感化能力特征。困境能让一个人成熟和坚强,主要指的是个体通过承受困难和挫折应对能力的提高,形成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刚毅品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避免高校贫困生形成敏感化心理能力特征的有效方法就是锻炼其挫折耐受力,增强适应能力。具体来讲,锻炼积极的归因方式,合理解释不利的环境因素;控制自己的情绪,敢于面对逆境,肯定自己,振作精神;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形成目标意识和成就意识,挑战困难,从困境中磨练自己,从失败中发现自己;加强合作训练、团队辅导,建立责任意识,促进坚韧意志品质的形成;
  3)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冲突化能力特征。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缓解由于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患或偏激行为的出现,达到较好的一种适应。这对于敏感性心理特征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用的。但是重要的是,具有冲突化心理能力特征的高校贫困生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消极的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矛盾性心理特征,需要调节其价值取向,提高其认识水平和评价能力,让其主动地对待问题;调节他们的思维方式,让其积极进取,努力使问题转向积极的一面,得到有效解决;调节他们的情绪,理智地对待问题和情境;提高他们的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调整应对策略,有效监控信息的加工过程与结果状态;
  

[2]